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能會發現這樣兩種迥然不同的情況:麵對相同的困難情境,或者是在同樣性質的問題麵前,有些人會很容易地引起心理挫折,並導致不適應性的行為;而另外一些人卻相反,他們能夠沉著地對付這些問題或困難,並且冷靜地去解決它們。
這種現象說明,對於來自外界的挫折的抵抗力是因人而異的。心理學實驗和生活實踐也證實,人們對於挫折的“抵抗力”,或者說對於挫折的“容忍力”,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個別差異。這就如同當外界的病菌侵入人體時,對病菌抵抗力強的人不易於發病,而缺乏抵抗力的人,卻會很容易地病倒那樣。
心理學把對於挫折的抵抗力(容忍力),叫做“挫折耐力”,或簡稱為“耐力”。這也就是通常所講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如果再具體些講,所謂“耐力”就是指一個人在遭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以防止、避免行為失常的能力;換一個說法,耐力是一個人可以承受來自環境的各種打擊,或者是能夠經受得住各種挫折,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能力。
耐力和習慣、態度等十分相似,它也是經過學習、訓練而獲得的。它和每個人的人格整體有密切關係。如果一個人的挫折耐力低,那麼,經過幾次挫折的打擊後,這個人的人格就可能會失去完整性,甚至會分裂。這樣一來,就有可能造成行為失常或產生心理疾病。
最初使用“耐力”這一概念的,是美國性格心理學測驗專家羅森茨威格。他給耐力下的定義是:“能夠戰勝、駕馭心理適應。也就是說,可以抵抗挫折而沒有什麼壞適應反應的能力。”可見對於挫折的抵抗力,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特征。有耐力的人不會輕易地產生不適應的行為,不會表現為行為失常;他們和周圍的人們可以保持與創造和諧的圓滿的人際關係;他們的生活是愉快的、輕鬆的。相反地,缺乏耐力或者喪失耐力的人,則會恰恰相反。因而,耐力是心理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主要標誌。
那麼,應該怎樣培養心理耐力呢?首先可以從缺乏心理耐力的原因講起,看一看為什麼會缺乏心理耐力,從而也就可以了解應該從哪裏入手、怎樣培養心理耐力。
缺乏心理耐力的主要原因有三條:
(1)“挫折經驗的不足”。這可以從那些自幼嬌生慣養和過分受保護、被溺愛的孩子身上明顯看出來。這類孩子在家裏,因為經常可以容易地、而且及時地滿足要求,因而當他們到了夥伴集體中時,就往往會經受不住哪怕是稍微一點阻抑個人要求、願望的刺激。當他們的要求和願望遭到挫折、碰壁時,就常常會表現為逃避、抗拒、攻擊等反常的反應。特別是那些生活條件優裕的獨生子女,從幼小時起,父母對他們提出的任何要求,幾乎都是“有求必應”,達到了所謂“要月亮不敢給星星”的地步,因而長大後,如果缺乏必要的鍛煉,聽任他們嬌慣任性地恣意發展下去,當他們走向社會,獨立生活後,遇到“風風雨雨”或“磕磕碰碰”的時候,就往往會表現為適應能力很差,成為不合群的、被人嫌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