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7日上午,河南省淮陽縣齊老鄉大王村二十一歲的女共青團員孫桂梅,在鐵路橋上,從火車前一米多處搶救素不相識的65歲的農民劉樹林老大爺的事跡傳出後,報社記者采訪了火車司機,請他談談他當時目睹的情況。

這位火車司機激動地對記者說:“列車和姑娘同老人的距離差不多,她怎麼能趕到火車的前麵?火車雖然滑行,但速度還是不慢;而且前麵那座狹窄的鐵路橋幾乎和機車一樣寬,到橋上救人又怎麼救法?……孫桂梅仍以最快的速度同列車展開了一場搶救生命的特殊競賽,終於提前跑上橋頭。當她跑到老人(耳聾)身邊時,滑行中的列車離她僅有一點五米。隻見她伸出雙手,用盡全身氣力把老人推出鐵道,隨即向後一個退步,還未站穩,機車推障器就把她撞倒,機車彈簧吊杆又把她推到橋下……”

這位司機在向記者介紹孫桂梅舍己救人的壯舉時,所提出的疑問,(即“她怎麼能趕到火車的前麵?”“到橋上救人又怎麼救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孫桂梅的這樣行動是很難做到的。從心理學上應該怎樣解釋這種現象?簡單說來,它顯示了人們具有心理上的“進攻力”,或者叫做“爆發力”。一般地說,每個人在心理上都儲存有足夠的這種拚搏進取的“心理能量”。比如,在火災、地震等危急時刻,或象孫桂梅那樣在十分危急情景下搶救別人生命的短暫時刻,人們會顯示出異乎尋常的力量。這也就是說,在激烈的應急行動時,心理上也會“壯起”膽量來,所以,這種心理上的進攻力,又可以叫做“應激力”,或者叫做“緊張反應”。

實驗證實,當人們產生激情後,大腦皮層會發出信號,加強心髒搏動的能量,增進肌肉的供氧和營養物質,於是就會提高進行高度緊張的工作能力。這也就是人們為什麼能夠在遇到危險時,時常能做出奇跡般的行動的奧秘。報紙上曾介紹過許多這類感人的事例,諸如:有的青年人在火車就要馳來前,奮力搬走被雨水衝到火車軌道上的幾百斤重的大樹,從而保護了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十幾歲的女孩奮不顧身地撲向叼走嬰兒的猛虎,打跑猛虎,救下遇難的嬰兒等等。這都是心理上的“應激力”的表現。

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叫做“應激學說”。這種“應激”的理論,是由加拿大的一位名字叫做H·塞利埃(1907年生)的生理學家首先提出來的。塞利埃認為,當人們的身體在接受外來的緊張刺激(壓力)後,為了自衛會產生生理上強烈的反應。他認為這種反應,是由於腦下垂體稻副腎所分泌的荷爾蒙(激素)的控製作用而形成的。

在塞利埃提出應激學說之後,很多心理學家們、尤其是一些社會心理學家們,應用並發展了這個學說來解釋一些社會心理現象。他們認為在經濟危機、社會不安、甚至噪音等等緊張刺激(壓力)之下,引起心理上的煩惱、挫折和焦慮等等,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應激反應。而這些應激反應,往往是引起人際關係糾紛、衝突的起因。而且,如果對這種緊張刺激(壓力)的應激狀態持續不斷,就必然地因積蓄過多,從而產生種種疾病。這些疾病在心理上的表現就是“神經症”;在身體上表現為“心身症”。心身症的典型表現就是高血壓、胃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風濕症等等。

對應激學說的理解和解釋,我們和西方的生理心理學家的一些主張不完全相同,甚至對“應激”這個詞,因為理解的不同,也有爭議。比如說,塞利埃認為人在接受來自外部的緊張刺激後,為了“自衛”,會產生應激反應,這當然是不錯的。但是這僅僅是說出了問題的一個方麵;另外,還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那就是像孫桂梅那樣,雖然自己在生理上並沒有遭受任何緊張刺激或威脅,但心理上接受外來的緊張刺激、威脅後,為了“他衛”,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應激反應。所以說,不能把“應激”單純理解為機體對緊張刺激做出生理反應,從而發出的一種力量;“應激”還包括對來自心理上的、社會上的緊張刺激,做出心理上的反應所發出來的一種力量。

談起“應激力”,或者叫它“心理能量”,其實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它是物質能量的一種形式。因為人的心理活動,是由神經生理活動過程和肌肉活動過程所構成的,而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人體中的能量是從糖類、蛋白質,脂肪等食物中分解獲取的。若是形象一些講,人體內的能量,往往會自行“炮製”而成小型的“燃料庫”——三磷酸腺苷(ATP),以備人們緊急需要時,隨時取用。一旦人體麵臨緊急需要情況的時候,人腦這個最高指揮部,就會發布“緊急動員令”,於是全身會立即處於緊急應戰的高昂狀態,可以說是臨戰的一級戰備狀態。三磷酸腺苷就會轉化為大量的能量,以供應身體的急需,從而使人體迸發出一股平日從未有過的特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