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力”作為一種係統的理論學說,雖然是由塞利埃首先倡導提出來的,但是發現人有應激力,並利用這種應激力去醫治心理疾病,這在中國古代的醫書裏,早就有記載了。

我國古代名醫,經常利用人們在緊急情景下所產生的“特殊”力量,來進行心理治療。例如,據《浙江通誌》的《醫部全錄》記載,明代(1368~1644年)名醫俞用古就曾使用這種“治療方法”,治好了一些心理疾病患者。有一位年輕婦女打哈欠時,兩手伸直不能取下,俞用古便謊稱要想治愈此病,必須用艾去灸丹田(肚臍下三寸的地方),於是一邊說著、一邊灼艾,並動手去解她的裙帶。這位婦女一看要她當眾裸露下體,十分著急緊張,便不顧一切地用雙手來護裙,那原來伸直不能取下的雙手就這樣地放下來了。明代另一名醫徐迪,也是利用婦女極端怕羞辱的緊張心理,治愈了一個心理疾病的女患者。一孕婦仰身取物之後,便不能再俯身彎腰了,徐迪於是令家屬給她穿上十條衣裙,然後拉她到人群中,當眾給她解裙,每解一裙,便拋到該婦女麵前。當解裙到中層時,這位婦女非常緊張害怕,便情不自禁地用力去護內裙,因而也就能夠向前俯身並可彎下腰來。

以上這兩例病案,當然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對特定的人們的特殊心理狀態施以治療的方法,並不是一種“萬應靈丹”。但卻可以說明一點:每個人的確存在著一種心理上的進攻力量。這也就是大約在三百年後塞利埃提出的所謂“應激力”。我們應當由此受到啟迪:每個人都應當在平日裏就鍛煉能夠在各式各樣的困難情境中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的抵抗進攻的能力;鍛煉對於一切自卑、怯懦、憂鬱等心理上的“傳染病菌”的強大“抗菌”能力。不要總是嘀嘀咕咕地認為:“我不成!”“我辦不到!”從而失去自信力。那麼怎樣才能增強心理上的進攻力?主要有兩條:

(1)要樹立高尚的信念。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為了國家、集體的榮譽,有了這種信念就必將會激勵你克服困難、頑強拚搏,實現最終目的。

1981年,我國年輕的女科學家韋鈺在西德獲得博士學位。為什麼她能夠做到沒日沒夜地、以超人的毅力刻苦學習和鑽研呢?她自己說得很清楚:“外國人總是具體地從一個中國人身上來衡量中國的社會製度、教育製度和婦女解放等等,我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行讓人家對中國失望。”韋鈺就是在“外國人是從我身上看中國的”和“為了祖國下定決心爭榮譽”的堅強信念引導下,才在電子學界開辟了科研新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榮譽。

在日常生活裏,為什麼有的人在“與己無關”的緊急情況下,可以發出應激力?而另一些卻辦不到呢?比如說,大學生張華能舍身忘我地搶救一位老農民;而有些國家幹部在歹徒行凶時,卻站在一旁退縮不前?說到底,這就是因為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不同,即信念不同、人生觀不同,於是就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說,應激力並不單單是什麼天生的“本能”。

(2)要靠平日勤學苦練。人們的心理耐力和心理攻力,都不是靠“養”,而是靠“練”出來的。“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績,就要付出超人的代價”,這是我國女排前教練、現任國家體委副主任袁偉民喜歡對女排運動員講的一句話。的確如此!精神上的必勝信念也好,心理上的強大進攻力量也好,都要靠雄厚的實力基礎,靠平日的勤學苦練。

如果一個人平日裏總是認為自己有病了,自己是個“弱者”,遇事就畏懼退縮;或者把自己裝扮想象成是一個不幸者,借以博得別人的同情、安慰和諒解,那麼,當他(她)遇到重大的打擊、挫折或困難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很快地自己解除了心理上的武裝,一敗塗地、一事無成。因此,如果平日缺乏堅持從點滴做起的刻苦磨練功夫,那麼,在需要發揮你心理上的進攻力量時,你是會“上不去”的!春秋時的思想家老子曾說過“九層之台,起於壘土”的話,也是告誡人們要有從點滴做起的求實、踏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