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緊張靠信心,而“信心”又靠什麼呢?我想有兩點值得注意:
(1)防止過重的心理壓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不要思想負擔太重。當然,“過重”的界限不好統一規定,對你講來可能是“過重”,對他講不一定是“過重”。一般所謂“過重”,是指對某一個特定的、具體的個人說來,超越了他(她)心理上可以負擔的重量。正像不要“強人之所難”那樣,也不要強己之所難。過猶不及,一件任務如若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或者相反地對自己的能力講來微不足道,那就會收不到好的效果,就會失去學習或進取的興趣和信心。如讓諸葛亮去和張飛比舉重,諸葛亮會說“真要命!”張飛則會說“真沒勁!”
由此可見,理想的心理壓力界限應是:既不要過重,也不要過輕,經過一定的努力可以完成工作任務時所應付出的心理力量(俗稱“心力”)。這樣做可以鞏固信心、增強信心,然後再循序漸進地增加心理壓力,使心理壓力的重量逐步增大。
(2)把信心建立在熟練基礎上。信心不是單憑默念“下定決心!”所能得到的,它靠平日的流汗以至流血的苦練。運動健將、藝術大師、表演名家,偉大的思想家,發明家、文學家,以及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的成功,都凝聚著他們平日辛勤努力的汗水。
美國哈佛大學的精神病專家喬治·E·維蘭特博士,用了將近40年的時間,對200多人的情況做了追蹤的調查研究,他把他的研究結果寫成報告,發表在1979年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他在報告中指出:一個人若是能夠應付日常生活中的緊張,就可以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長大後適應能力差的年輕人,得重病或者中年夭折的機會,比長大以後適應能力好的年輕人要大得多。
另外,維蘭特又製訂了一份調查表,根據一個人在事業上是否有成就,婚姻是否美滿,每年度假幾次等項因素,來評定一個人的“成年適應能力”。維蘭特讓40年代初期在哈佛大學上過學的204名男生,填寫了這份調查表。結果表明:凡是那些能夠妥善處理日常緊張事務的人,當他們活到54歲時,身體仍然健康;而那些處在緊張狀態下,覺得精神上壓力很大的人,他們的衰老程度就要比前者快得多。204四名男生當中,在21歲到46歲這段時期,精神最舒暢的有59人,其中隻有兩個人得了慢性病(慢性心髒病),或在53歲時死去(心髒病發作);有48人精神壓力最大,其中18人得了重病或在53歲前死去(分別患有心髒病、癌症、肺氣腫、高血壓以及背部有毛病和外傷史等,個別人自殺)。
維蘭特由此得出一條規律性的認識:不能適應緊張狀態的危害程度,也許大於精神緊張對人們的危害。照維蘭特的研究結論說來,不怕精神緊張,就怕不能適應精神緊張。至於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精神緊張,我在這本小書的有關部分裏,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了,請朋友們留心翻閱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