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文·托佛勒曾說“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文盲不是不能讀和寫的人,而是不能學、無法拋棄陋習和不願重新再學的人。”
哈佛大學的學者們認為,現在的企業發展已經進入了第六階段——全球化和知識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將變為一個新的形態——學習型組織。在學習型的企業組織中,無論是分配你完成一個應急任務,還是反複要求你在短時間內成為某個新項目的行家,善於學習都能使你在變化無常的環境中應付自如。
真正善於學習和工作的人,一定是那些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吸收各種可能的、潛在的信息的人。方法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更不是生搬硬套。一個隻會簡單模仿而毫無特點和創造力的人是不會在工作中脫穎而出取得好的工作成績的。
有一則寓言,講一隻烏鴉看到老鷹從天空中俯衝下來擒住了山羊,十分羨慕,也模仿老鷹的樣子,從天空中俯衝下來,結果爪子插入岩石中不能自拔,被牧羊人捉回家中。烏鴉的學習精神令人佩服,但是烏鴉卻沒有認清自己,隻是簡單地模仿,烏鴉是不可能成為老鷹的。
所以,方法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知識、專業、經驗與社會閱曆都要考慮進去,切勿簡單模仿,弄巧成拙。
但是,對模仿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用心地模仿,在模仿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學習他人工作方法中的可取之處,消化吸收為己所用,這樣的模仿也是尋求正確工作方法的一條可取之路。而你所模仿的那些人,他們必須是優秀的。
優秀的人並不隻是企業的領導者,而是那些在人格、品行、學問、道德都勝過你的人,與他們交往,你就能盡量吸收到種種對你有益的東西,就可以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激發你更大的工作潛能來。
觀察優秀者的做事方法,你會發現,他們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管理時間的方式不一樣,與別人互動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果他們所做的你也做到了,甚至能做得更好,你才會像他們一樣優秀。
你要有這樣的意識:工作並不隻是簡單地為企業或老板工作,工作是在為自己積累。
方法是技巧,但不是投機取巧
一些公司內部籠罩著一種緊張的氣氛,員工抱怨老板太苛刻,整天像監工一樣監督自己;老板則抱怨員工不能盡職盡責,沒有監督就沒有工作效率,在的時候工作很積極的樣子,不在的時候就另一個樣,開始投機取巧。
必須承認的是,有些老板對於員工是過於苛刻的。他們時刻盯著員工的一舉一動。但是,從員工的角度說,是否也應該自我檢討一番,你的工作表現確實可以令老板滿意嗎?你從來沒有投機取巧過嗎?
不可否認的是,投機取巧是如此普遍地存在於公司和各種組織中,成為當今社會的痼疾。
有一個被多次引用的故事,在這裏想再次引用它。
在一家餐館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同樣的洗碗工作,老板要求他們每個碗要洗七次。開始時他們都能按照經理要求的去做,可是後來,他們中的一個開始減少次數,先是每隻碗洗六次,後來變成五次,最後隻洗一次;而另一個始終堅持每隻碗洗七次。雖然那個投機取巧的人掩飾得很好,但不久後老板發現了這個投機取巧的員工,毫不猶豫地把他開除了。
工作中投機取巧也許能讓你獲得一時的便利,但卻埋下隱患,從長遠來看,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有些人本來有才華與能力,很有前途,但是由於沒有養成踏實求實的好習慣,工作中自然無法取得應有的成績。一個人一旦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品格就會大打折扣,因而使他在做事做人方麵表現出不夠忠實的一麵。生活中的各種實例生動地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無論事情大小,如果總是試圖投機取巧,可能表麵上看來會節約一些時間和精力,但結果往往是浪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錢財。
在一家跨國公司的招聘啟事上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是聰明的且誠實的人,請留下來,我們會給你人生成功的機會;如果你聰明,但缺少誠信,那麼請走開,這裏絕不會為你留下半點的空間。誠實是通往榮譽的必經之路,那些試圖繞過勤奮,尋找捷徑的人,總是被排斥在榮譽的大門之外。
工作中絕不能投機取巧,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尋找工作中的技巧。無論多麼複雜多變的工作任務,總會有一定的技巧在裏麵,從實際出發去有效地解決問題,是一個聰明的工作者的標誌。大凡有所作為之人,都是那些認真對待問題,巧妙處理問題的人。
技巧是成功的手段,而投機取巧隻是在注定失敗的工作中取得了暫時的勝利而已,兩者的關係,從長遠來看,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