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我並不是完全同意,但是我相信你的判斷。”
——不置可否:“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原因是……不過很謝謝你的意見。”
——不同意:“就照我的方法做。”
——完全不同意:“我決不允許有這樣的想法,更不允許其他人有這樣的想法。”
如果你發現,上級的回答多半是前三種情況,就表示這個主管是可以溝通的,願意接受別人的想法。如果多半屬於最後兩種情況,就代表他是不容易溝通的人: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作決策過於果斷、很少進行自我反省、對待問題存在情緒化……不論你提出什麼樣的想法或意見,每一次都是吃了閉門羹。
如果真的遇到這樣的上級,無法與其達成一致意見時,就不必再浪費時間或精力作無謂的溝通或是嚐試改變。這時你必須作出選擇,你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工作現實,凡事隻依照上級的意見做事;或是你比較喜歡有自己發揮的空間。這是選擇的問題,無關乎好與壞。
6.取得了信任,不需要反複地爭取資源。
在經營成本的壓力下,要向公司爭取更多的資源,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錢的問題,事情似乎就變得複雜許多。
然而,多半時候,爭取預算成功與否並非僅是關於錢的問題,它更是人際關係與信任的問題。如果上級信任你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為公司創造利益,自然而然可以得到你要的預算。但是如果他對你沒有足夠的信任,即使公司有再多的盈餘或者隻是爭取一小筆的預算,都很困難。
不要隻看到錢的問題,如果你一直陷入數字遊戲當中,情況對你永遠是不利的。公司必須麵對嚴酷的經濟壓力,永遠是希望可以用更少的錢,創造更多的效益。
上級對你的信任來自於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你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什麼是讓你的上級感到最頭痛的問題?
——無法依照原定計劃完成。
——無法掌控情況,對於未來感到不確定。
——希望員工能夠做得更多,減少更多的成本。
當你在爭取預算時,必須先想清楚上級可能擔心的問題,作為你的說服理由,這是最有效的。例如:“如果再增加兩個人,隻需要6個星期,就可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
而且,不要隻強調你的單位或是部門的需求,你爭取預算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上級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所以,你的重點在於上級所擔心的問題,而不是預算數字。
7.專注工作本身,才會有好的表現。
績效評量本身立意良好,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知道自己的工作績效如何。隻是多數企業的情況是,績效評量被過度操作,有各種不同的名目,還有複雜的計算。上級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作深入的評量,最後隻是淪為數字遊戲。
公司真正的目標是擴大控製、減少成本,績效評量的製度讓公司有合理的借口可以開除不勝任的員工。員工為了保住工作,隻想著該怎麼讓自己的成績好看一些。
事實上,你根本不必把精力花費在這些數字遊戲上,不要因為公司今天要考核外語能力,所以你開始自費上課惡補;某一天公司決定加入企劃能力的考核項目,你又開始煩惱該怎麼辦。這樣隻會讓你疲於奔命,結果卻適得其反。
要有好的績效,你的出發點是工作本身,而非績效評量。你隻要想到以下的問題:該怎麼把這件事情做好?你必須加強自己哪方麵的能力?當你順利完成目標、有了具體的成果,自然會有好的評量結果。
你要懂得與上級溝通,盡量提出具體的問題,例如,領導對你所排定的進度是否有什麼意見?你應該隨時和上級溝通自己的工作表現,而不是隻在每年一次的績效評量時溝通,這樣你可以事先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兒,及時作出改正,同時也可以了解上級的期望。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谘詢上級自己原先的工作安排有沒有必要調整。也許你的目標是在年初,甚至是前一年年底設定的,然而當環境有所改變,先前所設定的目標勢必要作出調整,所以應該隨時確認最優先的目標是哪些。
當你做到以上兩件事情,你便可以隨時了解自己的工作績效,自然可以達成具體的成果與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