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確定事情的主次有助於我們養成這樣的習慣。在確定每一年或每一天該做什麼之前,你必須對自己應該如何利用時間有更全麵的看法。
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巴斯卡所說:“把什麼放在第一位是人們最難懂得的。”在確定了應該做哪幾件事情之後,你必須按它們的輕重緩急開始行動。大部分人是根據事情的緊迫感而不是事情的優先程度來安排先後順序的。這些人的做法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懂得生活的人不能這樣,而是按優先順序開展工作。
《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湯姆·彼得斯對麥肯錫曾有這樣的評價:“從優秀到卓越,麥肯錫靠的是方法。無論是公司或個人,學習麥肯錫的優秀工作方法,都能極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與效能。”
通常情況下,麥肯錫解決問題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1.確定目標;
2.分清事情的主次;
3.以事實說明問題;
4.動手去解決。
現在,世界上每天都有無數的企業與個人在按照麥肯錫所推廣的四個步驟解決工作中的問題,這些企業與個人無不從中受益良多。
確定目標首先要對目標有一個界定,將問題分解成若幹個小的要素,然後進入設計分析作業,從而有行之有效的假設,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從事實入手解決問題。
麥肯錫以MECE(MutuallyExclusive,CollectivelyExhaustive)——“彼此獨立,完全窮盡”的思考原則來界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最深刻的條理性和完善清晰的思路,從必須解決的問題的各項組成內容開始,使一些特別的問題都能精確地根據事實加以分析利用。
所謂的“彼此獨立”是指是否每一項內容都是彼此獨立、可以清楚劃分的事情?如果是,那麼內容就是“彼此獨立”的;如果這個問題的每一個方麵都出自其中的內容,那麼這個內容就是惟一的,也就是將考慮到的問題一一列出。如果是,此時的內容就是“完全窮盡”的。舉例來說,麥肯錫工作中的每一個表格,每一份文件,每一次情況說明,甚至是每一次商務電話,都應是“彼此獨立,完全窮盡”的。
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依據事實手段,在如此細致的分析下,通過最初的假設把一些創造性的思維與其結合起來,一定會得出解決的辦法。
不要過分追求完美主義
追求“完美主義”是很多人都會犯的一個毛病,就跟“潔癖”一樣,明明很幹淨了,卻仍然覺得髒。這樣的人老是認為事情要做到滿分才是高效率的表現,但事實上剛好相反。
有時候太專注於一個“點”,會犧牲掉整個“麵”。努力做到最好和努力做到完美,兩者有很大的差異。前者是可以達到的、令人滿足和健康的。後者則是達不到的,令人沮喪和神經質的,而且極度地浪費時間。
熱衷於完美的人浪費的時間和金錢,其實原本可以作更好的運用。如果每一項工作都要達到完美,那麼每一項工作都會拖延,除非他們確定了這個結果是完美的。結果呢?這樣的人雖然很積極,但是他們完成的事卻非常少。這種一直在做,但卻總也不完成的狀況,使得他們能免於受到別人的批評。因為,如果有人要挑他的毛病,他就可以說:“我正在做啊!”
如何避免“完美主義”的行事方式呢?首先,永遠不要給自己太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一件事,最好保持在那種“吃不飽又餓不死”的憂患意識當中,這樣你就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去管做得夠不夠好。當然,也不能把時間排得太緊,否則很容易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發狂”!
另外,不要老是拿自己和那些佼佼者來作比較,他們雖然在業績上好像比你行,但飯不見得有你吃得多呀!個人有個人的優點,要量力而為。假如你把時間都浪費在你無法取勝的事情或無法擊敗的對手上,你才虧大了哩!
另外,多找一些自己所不擅長的事情來做,多體味一點挫折感。挫折感不但可以幫助你成長進步,也可以提醒你:“自己既然不是如此完美,追求它又有何意義?”當然,如果你很不謙虛地認為自己是十項全能的話,就更不需要追求完美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