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提升工作效能的方法(2)(2 / 3)

在你逐步做完這些細部工作時,你會有更多的熱忱,來加快你完成工作的速度,而且你能從這裏獲得更大的滿足。但假如你走到了一個死巷子,就別再走下去,找別的部分做,直到這個障礙消失為止。往別處想,做別的部分能給你的心智一個休息的機會。等你再回頭時,你可能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但假如你一直坐在那兒等,你可能隻有憂慮著,而一直覺得束手無策。

分解任何一項複雜的工作的辦法,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就是“分解目標”。在開始一項複雜工作的時候,首先要先定立大的目標,即最終要達到的結果是什麼。然後可以依此來分化出一些小目標。這些小目標,是你要在短期內所要達成的計劃。一個好的計劃必須是可以估量的。這樣你才可以知道,你是否有能力完成它。

因此,要忠於自己的目標,專注於自己的目標,然後很快地完成它。細分你的工作,對那些不太令人愉快的工作尤其有效。假如一個人必須做一件他不喜歡的工作,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用上短短的一些時間。因此,把困難的工作分解成細部的工作,然後把它們安排在你喜歡做的工作空檔之中。雖然需要多點兒時間去做它,但當完成後,你還是會很高興的。

然後每天都定個計劃。在一天結束之前製定第二天的計劃,在這個時候,你才知道還有哪些沒做完的,需要在明天完成。也有些人喜歡在早晨定計劃。基本上,什麼時候定計劃,依個人喜好而定,但最好在執行之前再重頭檢查一遍。然後做一張核對表,把你要達到目標所該做的事寫上去,列好優先順序,這樣你該先做哪件事情就很清楚了。

這裏有一條告誡希望你能記往:不要讓“工作如何完成”逐漸比“工作完成了沒有”還要重要。如果對“工作如何完成”過於關切,而讓方法、技巧、程序等問題占據整個心思,這樣反而忘了對整個目標的追求。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一堂管理課上,教授給他的學生作了這樣一個實驗。

教授拿出一個容量為一升的玻璃容器瓶放在桌上。隨後,他取出一些大塊的石子,一塊塊地把它們放入容器中,直到再也放不進一塊完整的石子為止。

教授問他的學生們:“你們說,瓶子滿了嗎?”

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已經滿了。”

教授反問道:“真的是這樣嗎?”說完,他又取出一些稍小的石子,慢慢地從瓶子的縫隙中放進去,並敲擊著容器壁,使更小的石子填滿大石子之間的空隙。

接著教授又問學生們:“瓶子滿了嗎?”

學生們若有所悟,有一些人說:“可能還沒有。”

“你們說得沒錯!”

說完,教授又從桌下取出一杯沙子,把它們慢慢地倒進玻璃容器中,從外表來看,沙子已經填滿了石子之間的所有空隙。教授又一次問了同學們同樣的問題:“瓶子滿了嗎?”

“沒滿!”這一次,同學們十分肯定地大聲地喊道。

之後,教授拿出了一壺水倒入了玻璃容器中,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

實驗結束了,教授問學生:“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一個學生回答道:“這個實驗說明了,無論你的時間是多麼的緊張,隻要你肯再加把勁,還是可以幹更多的工作的。”

“雖然你發現了問題,但那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之處。”教授說,“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子放入容器中,那麼,你就無法把其他的東西再放進去。”

要知道,工作並不是按照我們的想像展開的。工作包括著科學性、係統性與規範性,隻有抓住了工作的這些特性,才會找到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法,把工作做好。

也許,你的工作總是被一些小事、瑣事糾纏,在匆忙的工作中,你沒有時間考慮如何工作才是高效的工作方法,總是遇到什麼解決什麼,不遇到便不會去考慮,結果總是分不清重要的事情與次要的事,有時候甚至會被那些貌似重要的事情蒙蔽,根本不知道哪些事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從而浪費了過多的時間。

“大石子”的實驗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樣,在這些問題中有些是必須馬上解決的,有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如果我們缺乏一個正確的判斷,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把工作精力分散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那麼重要的工作就很難完成,甚至是被忽略掉了。

在工作目標指引下的工作過程中,到底哪些事情應該放在首位,哪些事情可以延後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