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浮躁而穩健,是許許多多成功人士麵對機遇時的態度和成功的經驗。
對於不浮躁而穩健的人來說,他往往有這樣的品質,就是做一件事情,不堅持到最後一分鍾是不甘心失敗的。
一個不浮躁,穩健的人,正是這樣一位不斷地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斷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變化的人。
有一個成功的人,即人人皆知的李嘉誠,他就是穩健、不浮躁的典範。
1946年,他17歲,辭別舅父,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結果他屢遭失敗,幾次陷入困境。但這個時候,他仍然不浮躁,不悲觀,而是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終於,1950年夏,才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這也是他的穩健的思考觀察的結果。他通過分析,預計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花革命,而當時的香港,塑膠花是一片空白。
可以說,他有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而這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亦來自於他的穩健與不浮躁。
在工廠經營到第7個年頭的時候,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
他大量尋求塑膠世界的動態信息。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讀到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並即將投入生產,向歐美市場發動進攻。他於是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愛在室內戶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外形相似的塑料插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他由此判斷,塑膠花的市場將是很大的。他又更長遠地看到,歐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膠花的前景不會太長。因此,必須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不然就會失去這個機遇。
於是,李嘉誠以最快速度辦妥赴意大利的旅遊簽證,前去考察塑膠花的生產技術和銷售前景。
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穩健的工作作風,一條輝煌的道路,由此鋪開。
從意大利回來,他就立即出重金聘請塑膠專業人才,開發技術,搶先生產出塑膠花,又迅速地占領並鞏固了市場。在此之前,他早已料到其他廠家也會一擁而上、東施效顰,所以他采用低價位迅速搶占這一市場的策略。這樣,等追隨者跟來,他已站穩了腳跟。
塑膠花使長江實業迅速崛起,李嘉誠也成為世界“塑膠花大王”。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料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價格很快升高了,高得難以承受。而這時,李嘉誠已把重心轉向房地產。轉向房地產,是因為自1964年以後,塑膠花開始受到冷落。而隨著香港工商業的發展,房地產在商業界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很有發展前途。
1960年,他在柴灣購地興建工廠大廈,兩座大廈的麵積一共有20萬平方米。在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年代,香港的港島和新九龍中心地價猛烈上升,等人們認識到這一行情時,洞察先機的李嘉誠已成為地產界的主力軍。
該投入的時候就投入,該撤出的時候就撤出,穩健、不浮躁的李嘉誠就是能夠審時度勢,見機行事,善於抓住機遇,努力拚搏。
正是持重、穩健的心態能讓李嘉誠如此成功,這一心態也影響到他後來的事業。在這股經營地產的狂潮中,李嘉誠一方麵繼續大興土木,建造一幢幢廠房,另一方麵卻異常謹慎地密切注視局勢的變化、市場的走向。飽經磨難的生活,使他學會了不投機鑽營,更不去冒大險,甚至連建造大廈都沒有向銀行借貸一分一毫。但是謹慎行動不等於不行動,注重長遠利益的李嘉誠,既然已經精明地看到了地產發展前景,就要采取行動。
1967年5月香港爆發了反英抗暴事件,嚴重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整個香港的地價、樓價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建築業幾乎停滯不前。一部分港人賣房後遠走他鄉,香港再一次麵臨著房地產危機。
在那個百業蕭條的年代裏,李嘉誠再次審時度勢,洞察先機。
他一方麵加強穩固他的大後方,讓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繼續在塑膠業中保持獨占鼇頭的地位;一方麵他有計劃有步驟地利用現金將購置的舊房翻新出租,再用所得利潤全部換取現金大量收購土地,並且采取各個擊破、集中處理的方式,使土地以點帶麵、以麵連片地縱橫交錯地發展。就這樣,李嘉誠以其穩健、不浮躁的審慎與膽略,穩中求進。
一個穩健、不浮躁的人,正是這樣一位不斷地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斷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變化的人。
我們的社會,已進入改革開放的興旺時期,許多新鮮的外來事物紛紛地湧了進來。花花世界的花花事物,難免會對人產生極大的誘惑,而這極大的誘惑,會使人變得浮躁。許多人會想,我為什麼不能擁有這些東西呢?別人可以擁有,我為什麼不可以呢?你也可以,隻要你能夠培養自己穩健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