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五章 姻幻(上)(1 / 3)

時間進入華元一六九三年,大漢皇帝折彥衝的病情仍未轉好,兩位皇子至今下落不明。北國關於南征、關於囚君的流言越來越盛,不過,第二次全國性的元國民代表大會還是如期召開。

在過去的半年裏,漢宋終於達成了和議,種去病派軍進駐“南北共管”的開封府,二十年來一直被幾大勢力交替占據的汴梁此刻已經破落得不成樣子,種去病進城之後完全找不到這座東方夢幻都會留在腦海中的印象。不過,根據漢宋協議,這座共管之城在今後將成為漢宋之間最大的陸上榷場,可以預見,作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多年來不斷走下坡路的汴梁勢將觸底反彈,再次煥發生機。

大漢建都後的第二次全國性元國民會議召開時,東北和流求地區已經有許多年不知戰爭為何物,漠南地區、山東地區、河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在西夏平定以後雖有數驚卻無一險,河東地區去年所遭受的戰禍持續時間不長,造成的損失也沒有傷到根本。由於幾大產糧區的農時沒有因戰禍而耽誤,大漢境內已經大範圍地解決了溫飽問題,在此基礎上,塘沽、流求、津門、長安、蘭州等局部地區更是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一旦國家重新進入和平,所有外省地區便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繁榮景象。

與外省地區相比,反而是京畿地區充滿了變數。各地代表輕裘快馬走進這座分明還不到十歲的大都時,卻發現滿城彌漫在都城上空的是和外省歌舞生平背道而馳的緊張氣氛。一些新代表不明白,大漢的經濟情況分明轉好了,民生狀況比之五年之前也大有改善,對外的強硬姿態與有效手段更讓國民在安生之餘能分享國家的自豪,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部分人對當今執政的懷疑與不滿。

不過,站在漩渦中心的楊應麒卻沒有因為這些懷疑與不滿而退縮,而是作為國家的代元首繼續推行各項改革。

在軍事上,樞密院在平叛戰爭的基礎上整編舊伍、訓練新軍,繼續加強樞密院對各路大軍的控製,重新調整各軍將帥在訓練、指揮和後勤上的職責,徹底結束大漢建國初期那種部分將帥軍、政、財一把抓的現象,將境內大部分的兵力納入以中央軍為模式的國家軍事體係。

在行政上,楊樸在楊應麒的支持下加大了打擊貪官汙吏的力度,漢政權的行政改革與司法改革依照循序漸進的理念,在進入榆關之後先對河北東路、山東地區以及長安太原等中心都會進行整改,而河東路除太原之外的其它地區,西北除長安之外的其它地區,以及河北西路、雲中等地區則在剛剛並入大漢版圖的前三年內政製大體不變,三年以後次序向河北、山東看齊,南征期間改革的進度曾有過將近一年的停頓,楊應麒執政以後重新推行,到了這次元國民代表大會召開之時,大漢境內除了漠北之外的絕大部分州縣基本上都確立了新式的行政體係與司法體係。

在軍事改革與行政改革中,教育的力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二十多年來在大漢政權的支持與鼓勵下,境內學校林立,每得一州一縣都必設立官學,而私學之數量又必是官學數量的數倍。到了南征前夕,河北、山東、遼南、河東與陝東地區基本上每鄉每裏都有了學堂,而京師、塘沽、津門、登州、太原、長安等中心城市以及泰山、蓬萊、王屋等名山的教育則更加發達。楊應麒執政以後相府又頒布法令,確定一套統一的考核製度,將境內的官私學堂整合起來。而這些學堂培養的大批學生則成為行政改革與軍事改革中用以替換舊人的新血。

可以說,楊應麒執政後是在原來十幾二十年沉澱的基礎上對大漢的軍事、政治、司法做了是一次很大的整改,雖然從他成為執政開始到這次元國民會議的召開為時不長,中間還有一段蕭字旗叛亂的插曲,但大漢的行政麵貌和軍隊麵貌卻在短短一兩年中煥然一新,得益於軍事上的勝利與政治上的穩定,加上與漢宋重開榷場所帶來的井噴性貿易量與南洋香料航線的重劃格局,大漢境內幾座重要城市展現出來的行情竟是前所未有的好。因此,盡管華元一六九二年是南征結束後的第一年,年中又爆發過一場內戰,但這一年年底大漢的財政收入還是達到了曆史的高度,加上南宋交納上來的歲幣,不僅讓楊應麒手裏有了繼續推行行政改革、軍事改革的資本,而且讓他有信心提前展開對漠南漠北、甘隴西域、東海南洋的移民計劃,尤其是漠北與甘隴,由於在過去幾年的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口,正需要由人口剩餘的漢地對之進行遷移填補。

有人歡樂有人憂。

和漢廷財政形勢大好相比,南宋朝廷這一年的財政卻在商業稅收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仍然拮據異常。對趙構來說,徹底結束這場南北大戰的代價實在有點大。在經濟上,一口氣拿出三年的歲幣幾乎讓他破產,最後還幸虧是秦檜從楊應麒那裏爭取到了恩典,暫時隻交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等兩年之後加息償還。而在軍事上他雖然也和楊應麒一般加強了對軍隊的控製,但北朝平蕭字旗之叛是撥亂反正,讓大漢的軍事係統在思想層麵走上了統一的正軌,而南朝殺嶽飛卻令強硬派武人心灰意冷,使南宋在抗金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尚武精神逐步淪喪。所以雙方雖然都失去了一個震懾天下的番號,但產生的結果卻截然不同。但趙構卻沒有後悔,在他心中,防內比防外更難也更重!相反,北朝蕭字旗的叛亂讓他看到了武人的危險性,讓他更加堅定壓製軍閥的決心。趙構太需要時間來加強對國家內部的統治了,為了這一點,哪怕要他在給楊應麒的信中要以“臣趙構上大漢楊執政書”作為抬頭也在所不惜!

不過最憂的還不是趙構,畢竟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大漢境內的一些人卻是在楊應麒的專製之下喪失了他們的財產、他們的榮譽、他們的希望!

大漢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也有像陳家、歐陽家這樣的虧蝕者,甚至有人在這段期間徹底破產。行政改革也不是給所有人都帶來利益,一條街歡笑的同時通常是數家在痛哭,一城歡呼的同時通常是一群人在暗中嫉恨。如果說行政改革中失勢的文官隻是打落了牙齒和血吞,那麼在軍事改革中被淘汰的武夫就幾乎是公開叫罵!和北宋初年趙匡胤的軍事改革不同,自建國以來就一直在打仗的大漢幾乎沒有弱兵弱將的問題,所以楊應麒的這次軍事改革的主要目標不是老弱病殘,反而是那些精力過分旺盛又不能守規矩的驕兵悍將。在樞密院的分化處置過程中,這些人經過重新訓練後或被納入新軍,或被安置於邊陲,部分難以守法甚至罔顧法紀者則被流放到漠北之北、南洋之南。

如果折彥衝仍在,如果推行這項軍事改革的是曹廣弼或者楊開遠,那這些武夫也許還能勉強壓下心中不忿,但如今在樞密院“指手畫腳”的卻是一個被他們視為書生的楊應麒,這叫他們如何服氣?有多大的壓迫就有多強的反抗!在這一年開春的第一個月,河東、陝西、漠南、雲中和東海竟然相繼爆發了十幾起武人暴動,不過河東、陝西和雲中的暴動影響力都難以跨出一縣之範圍,全都因為缺乏後續力量和民間基礎而被迅速鎮壓。唯有漠南和東海的暴亂分別演變成了一定規模的馬賊與海盜,至少在這次元國民會議召開之前,樞密院仍然沒能製定出對付這一南一北兩種流寇的有效手段。

不過,這些不滿與騷亂在現階段看來仍是癬癤之疾,華元一六九三年的這次元國民代表大會召開之際,四嶽殿依然充滿了和諧與喜慶。

和諧的,是楊執政關於由公主暫代太子執政位置以及增設兩位執政的提議,果然毫無意外地全票通過了!雖然在提名的時候,楊開遠元帥竟然把韓昉列入其中讓楊執政看起來像是在皺眉,但最後的結果表明大漢的上層還是相當團結的,大家的意見是統一的--五個候選人當中韓昉一票也沒撈著,大家都把目光轉向了楊樸、陳正彙、劉錡和種去病,並最後由楊樸和劉錡一文一武成功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