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後蜀國大舉侵漢(1 / 2)

話說這個後蜀國的蜀主孟昶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膽子呢?原來啊!蜀主在他的老爹孟知祥去世之後,成功繼承了後蜀國的國主之位後,便首先除去了在成都把持朝政的強臣李仁罕、張業兩位權臣,然後又大力發展國民經濟,使得後蜀國國內太平,十年無事。

遼主耶律德光在滅掉後晉,將後晉出帝石重貴擄掠到了黃龍府之後,後晉的雄武節度使何重建為了自保,便自然而然的將自己治下的秦州、成州、階州,三州府地盡數獻給了後蜀國,然後自己也投降到了後蜀國。這一段咱們先前,就曾提到過,這次算是再提一次。

後晉雄武節度使何重建在獻城歸降後蜀國之後,後蜀國主孟昶便遂有了欲要吞並關中的想法。

後蜀國主是這麼想的,他也是這麼做的。於是後蜀國主便派遣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率領著自己本部兵馬北上,一舉攻下了鳳州。這個時候,恰逢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在聽聞尚在鄴城的杜重威得罪了漢主劉知遠之後,劉知遠親率大軍禦駕親征鄴城,這個時候趙匡讚也深恐自己先前也曾有過投降遼國的行為,也怕後漢主劉知遠怪罪自己,到時候自己能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都難說,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放手一搏呢!於是趙匡讚便決定賭一把,看一看後蜀國能不能夠收留自己,於是便派人索性向後蜀國獻城投降,別圖富貴。

趙匡讚遂秘密派人奉表到了成都麵見蜀主,乞求後蜀國主能夠趕忙派遣軍兵援應長安,也就是趙匡讚自己治下的晉昌軍。

後蜀國主在聽到趙匡讚派出的密使及其趙匡讚自己親筆所寫的書信之後,再一想到自己在幫助趙匡讚的能夠還能夠兼略鳳翔。蜀主心裏,那叫一個高興啊!蜀主心中甚喜,隨即便命中書令張虔,為北麵行營招討安撫使,宣徽使韓保貞為都虞侯,二人共同親率軍兵五萬,前鋒開道出散關往北而上。

這還不止,後蜀國主還派使臣到了長安,對何重建宣讀聖旨,冊封何重建為副使,率領著自己治下的部眾盡出隴州,與張虔等人會師,一同殺奔鳳翔。同時又一麵令都虞侯李廷珪,統兵二萬西出子午穀,趕奔長安為趙匡讚聲援。

各位看官,看到這裏,是不是有些眼熟呢?不錯!這就是當麵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大將軍魏延所提及過的西出子午穀,直接殺到長安城下的計策。可惜,當年大將軍魏延的計策被諸葛丞相給否決掉了。

後蜀國和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的舉動,又怎麼能夠瞞的了別人呢!身居鳳翔節度使一職的侯益,在接得探馬的偵報之後,得知後蜀國主派大軍大舉入侵之後,頓時驚慌的了不得。侯益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先告訴漢主劉知遠,讓劉知遠來定奪吧!

想到這裏,侯益正提起毛筆,剛說要親擬一封加急奏折,遞上汴梁,向劉知遠告急的時候,忽然從門外走進來了雄武軍弁吳崇惲。侯益,眼見的有人進來,也就隻得將抓在手中的毛筆,放下,抬頭眼觀來人,隻見的來人對著侯益行過一禮之後,便從懷中掏出了遞何重建寫給自己的手書,同時一並交給侯益的還有後蜀樞密使王處寫給侯益的回招降文,內容大意,無非是曉示利害,勸候益盡早獻城歸蜀,候益看罷書信,又想了想自己此時此刻的處境,深恐自己現在等待朝廷的援軍不及,丟城砍頭可就劃不來了,還不如按照何重建寫給自己的書信,依書乞降,免得驚惶的好。

想到這裏,侯益便對著來使說道:“將軍,少待!容我回書一封,勞煩將軍帶回成都。”於是,侯益便刷刷刷的寫好了回信,時書信交給了來使,同時一並交給來使的還有侯益繳出的鳳翔地區的地圖兵籍,交給來使吳崇惲帶還成都。後蜀國主有了侯益的地圖兵籍平定關中那還不跟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啊!

侯益待的成都來使離開之後,他又提筆給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寫了一封書信。侯益貽書趙匡讚,二人約定兩軍互為犄角互相幫扶。

可是,侯益也是一時疏忽,他在給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寫信的時候,根本就是聽人說趙匡讚有降蜀的意思,也沒有派人前去查探趙匡讚到底有沒有投降後蜀國。

侯益書信到的時候,偏巧了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狐疑未定,又複聽了判官李恕的言語,仍然上表漢廷,自請入朝。

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此時此刻,就好比那東倒西歪,隨風擺動的牆頭草一般!不,連牆頭草都不如。

給趙匡讚出主意,改變了趙匡讚想法的李恕是誰?這個李恕本是趙匡讚父親趙延壽的幕僚,是趙延壽令這個李恕前來輔佐趙匡讚的,在趙匡讚升任晉昌軍節度使之職之後,李恕也升為了晉昌軍節度判官一職,當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決定獻城歸降後蜀之時,節度判官李恕就已經出言諫阻過趙匡讚,可是那個時候的趙匡讚已經是豬油蒙了心,死活就聽不進李恕說的話。趙匡讚聽不進李恕的話,也就根本不聽李恕的了。可是李恕在想到自己的老主子趙延壽的情況之後,怕自己的少主子也重蹈了他老爹的覆轍於是便對著趙匡讚複極諫道,說:“主公!當初燕王棄晉入胡投降大遼之時,就本非燕王所願,今日漢家好不容易新得天下,百廢待興,正是用人之際,方務招懷。主公!您若是能夠主動謝罪歸朝,漢主劉知遠必定能夠保全爵祿。反觀,主公您入蜀恐非良策哩,蹄涔不容尺鯉,願公三思,毋貽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