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九百五十六年,後周顯德三年,柴榮三十六歲。農曆1月,發丁夫十萬城京師羅城。柴榮下詔親征南唐,派李穀、李重進、趙匡胤等戰將出征。後來發現李穀怯懦,李重進戰無不克,遂將李穀調開,任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從而大敗唐軍,取滁、揚、秦、光、舒、蘄六州。後因雨季來臨,留李重進軍圍攻壽州,農曆5月班師回京。農曆5月,柴榮征集工匠“於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艦數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戰。數月之後,縱橫出沒,殆絕唐兵。”農曆7月,皇後符氏薨於滋德殿,終年二十六歲。農曆8月,端明殿學士王樸撰成新曆上之,命曰《顯德欽天曆》,並開始行用。王樸於農曆9月升任尚書戶部侍郎,樞密副使。農曆10月,葬宣懿皇後於懿陵。詔:“漳河以北都縣,並許鹽貨通商,逐處有鹹鹵之地,一任戶煎煉。”趙匡胤晉升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躋身於後周大將行列。農曆11月,放華山隱者陳摶歸山。柴榮說:“帝素聞摶有道術,征之赴闕,月餘放還歸隱。”農曆12月,故襄邑縣令劉居方在任廉潔,死後贈右補闕,子劉士衡賜學究出身,以獎廉吏。
公元九百五十七年,後周顯德四年,三十七歲。農曆1月,詔天下見禁罪人,除大辟處,一律釋放。準兵部上書張昭上言:“編修太祖實錄及梁、唐二末帝實錄。”農曆2月,柴榮再次親征南唐,攻破南唐援軍紫金山寨,克壽州。消滅唐軍四萬人,獲船艦數百艘,錢帛器械無數,車駕發下蔡還京。農曆4月,故彭城郡夫人劉氏冊封為皇後。故皇弟、皇子均贈封,故皇妹冊封。農曆5月,李重進、向訓、張永德、趙匡胤等因功晉升官職。宰臣範質、李穀、王溥並爵邑,改功臣。樞密使魏仁浦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農曆8月,升王樸為樞密使,檢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農曆10月,先期刺令光廣造軍士袍襦,不即辦集,命斬之。至是以小過見誅,人皆冤之。詔懸製科凡三,其一曰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其二曰經學優深可謂師法科,其三曰詳閑吏理達於教化科。不限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並許應召。農曆11月,柴榮親率諸軍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敗唐軍於渦。遂鼓行而東,沿淮城柵,所至皆下。農曆12月泗州守將以城降,柴榮親率水陸大軍東下,得敵艦船三百餘艘,加之周軍數百艘艦船,水陸俱奔,所向皆捷,連降濠州、漣水、亳州。
公元958年,後周顯德五年,三十八歲。農曆1月,柴榮親攻楚州,遇到楚軍防禦使張彥卿的誓死奮擊,周兵死傷甚重。“拔之,斬偽守將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農曆2月,車駕發楚州南巡,破揚州,繼續擴大戰果。農曆3月,幸泰州、廣陵、迎鑾江口,大敗敵軍。南唐主李璟遷陳覺奉表陳情,獻貢品,被迫譴人獻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歲輸貢物十萬,以求息兵。柴榮悉平江北,得州十四,縣六十。南唐去帝稱號,隻稱“江南國主”。令翰林學士李昉對被貢者進行複試。詔曰:“比者以近年貢舉,頗事有循,頻詔有司精加試練,所冀去留無濫,優秀昭然。昨據貢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試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辭臣再今考覆,庶涇、渭之不雜,免玉石之相參。”農曆4月,車駕發揚州還京。新太廟城,遷五廟神主入於其室。農曆5月,下詔:“侍衛諸軍及諸道將士各賜等第優給。應行營將士殉於王事者,各與贈官;親的子孫,並量才錄用;傷夷殘廢,別賜救接。淮南諸州及徐、宿、宋、亳、陳、穎、許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稅物,並於除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