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一、神經牽動
劉裕示意大家安靜,沉聲道:“這次燕國犯境,自然應該給他們一個教訓。不過,我不讚成隊長親自出馬。國內雖然風平浪靜,但須臾不能鬆懈,還得隊長坐鎮。兩國大戰,牽動的神經太多,各州要加強防範,盤龍、無忌、詠之、郭銓都不可輕動。隊長,這一次,就讓我掛帥出征吧!”
他這麼主動請戰,眾人就不言語了。
一般情況下,隻要劉裕開口,隊長百分百批準,任務還得由他分配。惹毛了他,別說跟著去衝鋒陷陣,連個屁的任務也別想到手。
果然,宋珺看看劉裕,沉吟片刻,苦笑道:“寄奴,我本來想出去透透氣,你這麼一說,我還是得守在這建康城。好,你掛帥吧!”
以前對陣大秦大魏,都是本土作戰。這一次,是直接到人家地盤上打,準備工作自然要更加充分一些。
首先是人馬。
飛豹出征,人數從來未過三萬。當然那是第一代第二代真正的飛豹。現在國內一統,各州要人鎮守,飛豹兵力分散,不可能完全集結。這幾年雖然擴招整編了飛豹軍,但按宋珺不增加百姓負擔走精兵路線的原則,總兵力也沒超過十萬。
燕國總兵力不會超過十萬人,那麼,相應的人馬也不能相差太多。劉裕點兵四萬,為確保打贏,宋珺追加了一萬。
以飛豹的戰力,人數足夠。
其次是進軍線路的問題。
主要有三條線路可供選擇。
中路:沿沂水而上,經琅琊,翻越大峴山,過臨朐至廣固。這是最短的線路,故後勤運輸比較方便。但翻越大峴山要過著名的天險穆陵關,山道狹窄,號稱兩車不能並行,如遇燕國重兵阻擊,突破將十分不易。
西路:繼續沿當年桓溫伐前燕時的水道前進,過梁父之後轉向東北,可達廣固。這條路有較長的水道可以利用,但要拐個大彎,路途遙遠,後勤保障甚難。
東路:向東北經東莞、東武,沿黃海海岸而上進入濰水,再從如今濰坊轉向西,直達廣固。這條路可以繞開山地,但路程最遠,沿途多灘塗,行軍補給均不方便。
宋珺和劉裕幾經權衡,決定選擇中路方案。
第二天,劉裕誓師出征,乘船至下邳,然後徒步行軍,輕取琅琊,而後主力繼續前進,向著天險大峴山進發!
大燕廣固城中,慕容超和群臣們也在研究迎戰事宜。
公孫五樓,這個善於溜須拍馬的第一寵臣,卻在此時提出了頗有見地的上、中、下三條應對方案:“飛豹軍最為擅長突破,極善於速戰速決,我們應該避其銳氣。大峴山天險是他們的必經要道,我們隻要守住大峴山,就能扼住他們前進的咽喉,使其無法前進。待他們士氣鬆懈後,我們分出兩千精銳騎兵,沿東邊海岸線南下,襲擊騷擾晉軍的糧道,使他們疲於奔命,再命段暉率兗州的軍隊沿梁父山東下,與大峴守軍前後夾擊晉軍,則晉軍可破。這樣可謂上策!”
慕容鎮點頭道:“不錯!公孫大人果然高見!”
能得到大燕第一軍事家讚揚的公孫五樓眼睛一亮,愈發得意,繼續侃侃而談道:“如果不用這一招,也可以命令各郡縣的長官,各自儲足糧食,把守好城池,將民眾遷入各處險要據守,將來不及運走的糧食全部焚毀,田地裏的莊稼全部清除。晉軍到來之後,無法求戰,野外又沒有糧食可以擄掠,最多堅持十天半個月,就將無力為繼。這樣做也不失為中策。至於放任晉軍進入大峴,我軍再與其野戰,就隻能算下策了!”
如果慕容超聽從了公孫五樓的上中策,劉裕想要一舉滅掉大燕,還得費些周折。
但一向對公孫五樓言聽計從的慕容超,不知道這時候搭錯了哪根神經,搖頭否決了上中兩策。
他沉思良久,傲然道:“晉軍遠道而來,士卒疲憊,勢必不能持久。而我大燕以逸待勞,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而且我們兵精糧足,鐵甲騎兵多達數萬,對陣晉軍步兵何懼之有?朕倒要看看,平原決戰,是我大燕騎兵厲害還是晉軍步兵厲害。”
從他的語氣中不難看出,他如此有底氣,還是有所依仗的。
這個依仗,就是他的“甲騎具裝”。
南燕騎兵中最有名的部份,就是“甲騎具裝”,即人、馬皆披盔甲的重騎兵。
蹬著馬蹬、披著厚甲的甲騎具裝們,利用巨大的勢能和良好的防護力,衝擊步兵陣形,簡直就是如入無人之境。平地交戰,隻要不撞在步兵方陣的正麵,重騎兵的衝擊步兵一般是難以抵擋的。而步兵的陣形一旦被衝散,多數時候也就意味著敗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