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主子江山永固,縱是粉身碎骨也是奴婢的福分,隻是奴婢愚鈍,哪能想得出什麼補救之法,不過主子既有開創我大明中興偉業之壯心宏圖,奴婢有一二淺見拙識也該當說出來供主子參詳。”呂芳說:“官紳一體納糧當差之法所傷及的,一是官員二是士子,要想補救就得分別安撫他們。論及官員,皇上已許了他們待朝廷好轉之時便會給他們增加俸祿,但這終歸還是鏡花水月,未及眼前真金白銀能動人心,還得給他們一點彩頭才行。”
朱厚熜沮喪地說:“朕也曉得,可還因財政吃緊,朝廷一時也拿不出太多的銀子啊!說起來朕這個皇上當得也真夠窩囊,想幹任何事都需要錢,可朕如今最缺的,就是那白花花的銀子。”
呂芳安慰他說:“其實也並不需太多銀子,依奴婢估算,隻兩千八百六十九頃八十四畝五分二厘的三宮子粒田交付朝廷依製起課征稅,一年便有近十萬石的糧賦收入,不若主子明言以此為京官俸祿貼補,不分品秩賜予群臣,算下來一人每年也得二十石,於夏秋兩季征徼賦稅之時,分兩次賞賜,雖不甚多,卻是皇上隆恩,足以撫慰臣子之心。”
對於這種借著皇帝的名義,花小錢占大便宜的事情,朱厚熜卻沒有太大的信心,歎了口氣說:“若真能如此便好,隻是官員也未必這樣容易滿足。”
不過,呂芳的建議突然給了他靈感。他說:“萬事開頭難,隻要朝廷熬過了這三五年,財政狀況自然也就有所改觀。不若朕再下旨,宣布永久取消折俸舊製,並許以五年為期,將全部官員折色俸比例提高至銀八銅二,你認為如何?”
明朝官員的俸祿分為本色俸和折色俸兩部分,都是官員合法的工資收入。本色俸指的是朝廷定期發給各級官吏的日常所需的生活必備品,也就是大米和布匹,被稱為祿米和祿帛;折色俸指的是朝廷以貨幣形式定期發放的官員工資,這一部分工資既然叫折色俸,那麼在國家財政緊張、太倉沒有足夠的銀錢可以給官吏發工資的時候,庫存的綢緞絲絹、胡椒蘇木,甚至蠟燭香油等積壓的陳年貢品都可以拿來充當折色俸發給大小官吏,而且在貢品定價之時隨意性很大,幾乎成為朝廷合法的剝削官員的強盜手段。嘉靖前兩代的明憲宗成化年間,竟出現過將市麵上僅值三四錢一匹的粗布折成時價20兩銀子的30石大米發給官員,僅此一項便近百倍地克扣了官員的工資,引得官員怨聲載道。
至於折色俸祿銀銅比例,明朝開國以來,明太祖朱元璋禁止用白銀作為合法貨幣,另行印製被稱為“大明寶鈔”的紙幣,以補充市麵上流通的銅錢貨幣的不足。後因紙幣嚴重貶值,朝廷不得已停發大明寶鈔並“馳用銀之禁”,使白銀成為半合法的流通貨幣,並成為官員折色俸的一部分。自此而始,官員折色俸就包括按照一定比例發放的銀子和銅錢。嘉靖年間折色俸的銀銅比例都很低,五品以下官員折色俸銀銅比例是二八開,即二分銀子八分銅錢;五品以上官員折色俸銀銅比例是三七開,即三分銀子七分銅錢。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通常都是銅賤銀貴,時下市麵上一兩銀子可以兌換一千五百文至兩千文銅錢,而朝廷在折算官員俸祿的時候卻依然是按照一兩銀子一貫錢(一千文)的官價進行計算和發放,所以折色俸的銀銅分配比例偏低的問題依然很為朝廷官員,尤其是一些六品至九品的低級官員和沒有品秩的吏員所不滿,他們多次聯名上書,懇請朝廷體恤,提高折色俸中銀子的占比,但因關係國家財政,任誰在內閣當家也不敢輕易答應,此事也就一直擱下了。
對於皇上這樣的大手筆,呂芳嚇了一跳,但想想確實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也歎了口氣說:“時下朝廷財政確實緊張,也隻能指望著官員能心存良知了。但依奴婢看來,官員畢竟吃著朝廷俸祿,還有朝廷律法管著,也未必有那麼大的膽子敢為了點蠅頭小利便起那不臣之心,奴婢著廠衛盯緊點也就是了。隻是要安撫那些民間士子卻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