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江南叛亂(1 / 2)

正如朱厚熜所料想的一樣,江南叛亂還是因嘉靖新政而起。為首的是此前因反對新政被削一等王爵,由親王降為郡王的荊王朱厚綱等幾位藩王宗親,還有留都南京的那幾位祖上跟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造反奪取天下,受賜“開國輔運”丹書鐵券,爵位世襲罔替的勳臣之後,如大明開國第一武將徐達之後,襲封魏國公,兼任南京守備的徐弘君;傳奇謀士劉基劉伯溫之後,襲封誠意伯,兼任操江總督的劉計成等人。

朝廷推行子粒田征稅之新稅法,尤其是頒布了對這些天潢貴胄、勳貴豪強不僅限田,而且還要逐代減田的《嘉靖問刑條例》之後,立刻在兩京一十三省的宗室勳戚豪強間引起了強烈不滿。朱厚熜嚴厲懲處了聯名向朝廷上表要求廢除新法的荊王朱厚綱等幾個親王,並將漢王朱厚憬革去王爵廢為庶人,靠著鐵腕和寡恩,勉強壓製住了反對的聲浪。但那些宗室勳貴卻不甘心乖乖地將每年數以萬計的錢糧上繳朝廷充做國用,早就在私下裏串聯圖謀不軌。韃靼寇犯國門,大同總兵、鹹寧侯仇鸞獻關投降,京師告急的消息傳到了江南,他們立刻就按捺不住了,勾結一部分對新政官紳一體納糧之策不滿的官員士子,並用重金收買了江南好幾個軍鎮衛所的軍隊,效法仇鸞,以新政“亂祖宗之成法,變春秋之大義”為借口,打著“清君側,正王道”的旗幟,悍然宣布興兵靖難。一時間江南各地群起影從,大明王朝的財賦重地南直隸、浙江、湖廣等省已是一片糜爛。

皇位的爭奪曆來都是血酬遊戲,古往今來,概莫能外,此前也並不是沒有發生過藩王謀逆作亂之事,但聲勢如此浩大,涉及之人如此之多,卻是大明開國一百七十年來絕無僅有。南直隸錦衣衛的耳目雖察覺到了他們的異常舉動,發出了一份份十萬火急的密報,但他們的報告沒有一份能傳到北京——不但因為兼任南直隸錦衣衛指揮使的信國公湯正中也是參與謀逆的勳貴之一;還因為按照祖宗家法,南直隸錦衣衛有重要情報呈奏禦前,須經南京鎮守太監審閱並加蓋關防,而叛亂的藩王勳貴第一個收買的人,便是早年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卻在宮廷鬥爭中失敗被貶謫到南京任鎮守太監的趙勇。

至於鎮撫司派到江南的密探雖可直送北京,卻因未得到南直隸錦衣衛方麵的情報佐證,加之北邊戰事吃緊,也未能引起朱厚熜和呂芳的重視!

隻是因為小小的疏漏,大明王朝密布天下的特務統治網就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在國家最危難之時,又被人在本就搖搖欲墜的殿堂那唯一的一根支柱上狠狠地踢了一腳!

情勢還不止如此,有南京鎮守太監趙勇居中穿梭串聯,江南各地的藩王宗親與南京的勳貴巨室很快就結成了聯盟,裏應外合攻進了大明王朝的留都南京。鎮守南京的明軍被收買,大部分跟著南京守備、魏國公徐弘君參與了叛亂,不願附逆的明軍在進行了激烈卻又短暫的抵抗之後,遭到了無情的鎮壓。南京六部九司的官員紛紛逃離留都,但也和一百多年前的那場靖難之役一樣,有很多官員選擇了向新主子宣誓效忠,他們擺出香案跪迎各位藩王入城,並絡繹不絕地奔走在各位起兵靖難的勳貴府邸,以期在未來的朝堂之上占有一席之地,洗雪當年在官場鬥爭中失敗,黯然退居南京的恥辱。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江南的叛軍雖結成同盟,但事起倉促,並無統一首腦,幾個藩王一進南京,就為了該由誰來承繼大統鬧得不可開交;而魏國公徐弘君、誠意伯劉計成等勳貴也是各懷鬼胎,都想獨攬擁立之功,幾方勢力為了爭權奪利,終日爭吵不休。最終,由激烈的爭吵演變成了一場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內訌。貪婪、怨恨、恐懼交織在一起,南京城內陷入了歇斯底裏的瘋狂之中。持續了十多天的燒殺使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發幾十萬軍卒、工匠和民夫辛辛苦苦修建了二十一年的南京城一片糜爛,南京故宮也被一把大火燒得幾乎成了一片白地。兵亂之中,不但普通的老百姓慘遭洗劫和屠戮,就連那些投降的南京留守官員也被殺死大半,天街塌盡公卿骨,虎踞龍盤的六朝古都——金陵自此王氣盡散……

冥冥之中自有天報,身為皇帝家奴的南京鎮守太監趙勇還在做他匡扶新君奪取天下,自己重回司禮監執掌大印的美夢之時,一夥亂兵洗劫了他那金碧輝煌的府邸,他剛想擺出興國第一功臣的架勢開口訓斥他們,一把冰冷的長刀將他花白的腦袋砍成了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