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危機臨近(2 / 2)

聽到皇上這麼說,汪直心中一塊巨石終於落地,他由衷地說:“皇上聖明!其實許開海禁,貨殖海外,更對皇上富國強兵之大政大有裨益。”

雖說一回到明朝,朱厚熜就打定主意要靠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來推動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實現他富國強兵的理想,但畢竟是憑借著自己的記憶紙上談兵,如今老天有眼,給他送來汪直這麼一個長期從事海外貿易,既與葡萄牙人做過買賣,又與日本人有過交往的行家裏手,他頓時來了興趣,忙說:“你有何想法,不妨細細道來!”

聽得出來皇上對海外貿易頗感興趣,汪直十分高興,便說他曾聽聞朝廷財政緊張,不得已發行國債以籌措軍費,其實在他看來,隻要朝廷開放海禁,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可緩解財政危機。以對日貿易而論,明朝的絲、絲棉、棉布、錦繡、紅線、水銀、針、鐵鍋、瓷器、古錢、古字畫、古書、藥材、氈毯、馬背毯、小食籮、漆器、醋等,都是日本所喜歡的。這些貨物從中國運到日本後,價格都相當昂貴,比如絲綿匱乏時每百斤銀至200兩;紅線每百斤價銀70兩;水銀的價格10倍於中國,缺少時每百斤銀300兩;針每根價銀7分;川芎每百斤價銀60多兩等等,每次運貨到日本,至少可以獲得五、六倍的利益。正因為有如此高額的利潤,才引得許多中日商人不顧朝廷禁令,不怕驚濤駭浪,往來其間,貨殖中外。這些人當中難免魚龍混雜,確實有不少海盜倭寇混雜其間,多行不法,往來劫掠,但大多數都是正經的商人,“富而淑者或登貢舶而來,或登商舶而來。凡在寇舶皆貧與為惡者也”,這些倭國商人以及在背後支持他們的戰國大名們“他無所望,惟願進貢互市而已”……

而如今占據南洋的葡萄牙人及西番諸商,則對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十分感興趣,一匹上等絲綢在內地賣6兩銀子,運到寧波百裏之外的雙嶼島賣給葡萄牙人,就可以賣到15兩銀子。由於海路不靖,往來商船或沒於巨浪,或遭海盜搶劫,若是運到南洋,每匹更能賣到30至50兩銀子,其他貨物也都有數倍之利,而且貿易規模比對日貿易隻大不小,他曾為許氏集團管庫,知道許氏集團隻是邀請葡萄牙人來華交易,每年所獲利潤已經接近浙江一省賦稅的一半,若是直接與滿刺加的葡萄牙人貿易,利潤更會翻倍劇增……

朱厚熜聽得血脈賁張:乖乖,難怪朱明王朝一直嚴厲實行海禁,大概就是擔心海外貿易容易聚斂巨額財富,以至於“富可敵國”吧!浙江向來為國朝財賦重地,每年賦稅收入相當於大明王朝的七分之一,若是本著“上門服務”的原則,將中國貨物直接送到東南亞,僅此一項,明朝就相當於多了一兩個浙江省!再加上對日貿易,每年朝廷財政收入增加一半大概不成問題!

媽媽的,老子知道海外貿易賺錢,可怎麼也沒有想到竟然有這麼大的利潤!早知道這樣,老子何苦搞什麼官紳士子一體納糧,惹出了這麼大的麻煩不說,還差點讓人把大明王朝給滅了!盡管開放海禁跟官紳士子一體納糧一樣,都違背了朱元璋當年的祖訓,但畢竟沒有觸犯全天下官員集團和士大夫階層的既得利益,甚至還便宜了江浙、福建和廣東等沿海省份那些和海商、海盜有勾結的官僚豪富之家,大概也隻有一幫死抱著朱元璋的牌位不放的迂腐書生和清流官員對此不滿吧,怎麼說也不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對,更不會引起江南那幫藩王宗親、勳臣貴戚起兵造反,要打到北京來靖老子的難!看來,嘉靖新政從一開始就應該從開放海禁,大力發展海外貿易開始。唉!想當初我既然已經提議複設市舶司,怎麼就沒有想到再進一步呢?還是沒有經驗啊!下一次再穿越到另一個時空,再穿越到明朝當這個混蛋嘉靖,老子一定痛改前非,一心一意開海禁,聚精會神搞貿易,再也不學清朝那些留辮子的家夥搞什麼官紳士子一體納糧了!

後悔歸後悔,可朱厚熜也知道,即便是在這個時空,大概也沒有什麼後悔藥可賣,如今再說這些無濟於事,不如腳踏實地地做點補救工作為好。因此,他直截了當地問汪直:“朝廷如今要開海禁,準許海商貨殖諸番,又該如何行事方為相宜?”

皇上一下子拋出了這麼大的問題,既是對自己的信任,更是對自己的考驗,令汪直不勝惶恐,不禁有些躊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