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刻意奉承,連旅居海外的汪直都知道自己為了富國強兵削減宮中用度,看來自己這兩年多來的辛苦總算是沒有白費!朱厚熜大感欣慰,忍不住拍了拍汪直的肩膀,感慨地說:“我大明立國百七十年,恩澤教化自在人心,果然萬裏之外有忠臣啊!”接著,他又說道:“朕知道你有錢,可你的錢也是你蹈海踏浪冒著生死之險換來的,朕又不是落魄到缺吃少穿的地步,怎麼忍心用你的錢?徐海是我大明朝的人,是朕的子民,如今身陷倭人之手,朕這個君父就有責任將他贖回來。此事朕意已決,勿複多言!”
通常朱厚熜說出這句“此事朕意已決,勿複多言!”的時候,無論是內閣學士,還是六部尚書,都知道這是皇上的最後決定,不敢再多嘴了,可汪直畢竟從未當過官,更未有機會禦前奏對,不懂這些規矩,他哽咽著說:“皇上,還是讓臣為皇上盡一份心吧……”
“有這份心就行了,朕掌管九州萬方,你統領萬裏海疆,何必為一兩萬兩銀子的小事扯來扯去!此事就這麼說定了!朕還有差事要交給你,”朱厚熜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仔細聽著,當心誤了軍國大事,朕砍你的腦袋!”
朱厚熜又豎起了一根指頭:“朕見了你向朝廷進獻的西番火槍,雖說威力射程均不及我朝自製之火槍,但工藝技術方麵頗有可取之處。朝廷如今成立了兵工總署,急需人才,西番之人精通奇淫技巧之術,正可為朝廷所用。因此,你此去日本宣諭諸島之時,不管用什麼辦法,也要將你去年從暹羅帶到日本九州種子島的那三名會造火槍的佛朗機人弄回來。若倭人有學會造槍之術者,也不妨重金禮聘回來,多多益善。島主時堯那邊如不肯放行,你且告訴他,日本缺鐵,造槍多有不便,不如讓他們到中國來。他若需火槍,朝廷保證供給,不取分文。”
通過那個時空的網絡,朱厚熜知道汪直曾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火槍走私到日本。而且,正是通過汪直的推薦、介紹和翻譯,種子島島主時堯從那三名葡萄牙人那裏學到了西洋火槍和彈藥的製造技術,這就是在日本赫赫有名的“鐵炮”。隨後這種火槍和彈藥的製造技術很快在日本流傳,最後為日本戰國天才霸主織田信長認識到了其劃時代的意義,組建了火槍隊,消滅了號稱戰國第一的武田騎兵軍團,成就了他的一代霸業,並為豐臣秀吉最終武力統一日本奠定了基礎,也從此開始了日本大兵團作戰使用火槍的時代。不論是出於維護世界和平的崇高目的,還是從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都要把小日本那些家夥的造槍技術扼殺在搖籃之中,最好能使他們的戰國時代打得更久一點,省得那幫窮凶極惡的家夥一統一就開始四處侵略,折騰了亞洲近五百年也不消停!再說了,小日本不是一直標榜自己有武士道精神嗎?既然是武士,用刀砍人也就罷了,玩兒什麼火槍啊!不利於你日本大和民族保持武士道精神的優良傳統嘛!
向朝廷進獻西番火槍之事搞了個灰頭土臉,讓汪直在徽州同鄉麵前丟盡了顏麵,沒想到皇上竟如此重視此事,使他倍感榮耀,當即慷慨激昂地表示:“臣與種子島島主時堯私交甚篤,定能說服他謹遵聖諭,將番人及會造槍的倭奴全部送至我國!”
說這些話的時候,汪直的眼中閃過一絲陰冷的光芒,牙關之處的肌肉也情不自禁地咬緊了,顯然如果島主時堯不“謹遵聖諭”的話,他就要謹遵“不管用什麼辦法”的聖諭了!
朱厚熜見他答應的這麼爽快,反而不放心了,叮囑他說:“此事關係重大,若是火槍落入倭寇手中,不但我大明沿海軍民要身受其害,你貨殖日本之時也不大安全,你且不可掉以輕心。”
汪直很幹脆地回答道:“臣遵旨!若不能將他們帶回中國,臣當自裁以謝皇上!”
朱厚熜卻又輕鬆地一擺手:“順手牽羊的小事,也不必說得如此嚴重。其實方才說與你的三件事都不是當務之急,眼下還有一件更緊要之事要交給你!”
“請皇上明示。”
朱厚熜卻不忙著說,而是轉頭問呂芳:“呂芳,他們可曾到了?”
“回皇上,都已趕到,正在殿外候旨呢。”
“好,讓他們進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