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軍官感懷聖恩,誓言將江南謀逆的亂臣賊子一鼓擒獲,獻俘闕下,以不辱聖望。朱厚熜大喜,命有司錄下所有人的姓名,先全體嘉升一級,戰後再敘功論賞。筵席之後,又賜給俞大猷錦囊一隻,命他登船之後方能打開。
次日,俞大猷在海船之上擺出香案,帶著宋子端等將軍焚香敬天之後,才打開了皇上所賜的錦囊,隻見裏麵裝著一張箋紙,上麵有皇上禦筆親書的六個大字:“打土豪,分田地。”
江南諸多豪強之家附逆倡亂,人人得而誅之,“打土豪”是江南遊擊軍義不容辭之事;惟是“分田地”是何意思卻讓俞大猷等人百思不得其解。看到他們愁眉苦臉的樣子,同船而行的高拱啞然失笑:“分田地,自然是要分給歸順朝廷的良民百姓;哪些百姓是良民?自然是義助朝廷平叛的百姓。皇上是怕你們籌集不到糧草,特賜你們一道恩旨,由你們自行處置那些附逆的土豪劣紳的家產啊!”
明製,為了防止辦案官員隨意侵吞,抄沒罪員家產一律應封存造冊上繳國庫,皇上的這道密旨顯然是為江南遊擊軍破例開恩。俞大猷及諸位軍將無不感激涕下,一起麵向北方跪了下來,唱起了大明王朝的欽定軍歌《國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第四卷《交鋒》到此便結束了,想與各位讀者大大說幾句心裏話。
從第一卷歪打誤撞回到明朝,那個愣頭青就憑著一腔熱血和對曆史的一知半解,開始推行他所謂的“嘉靖新政”,給自己帶來了很多麻煩,朝野上下非議不斷,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皇宮被燒了一半,老婆被燒死了,兒子被嚇傻了,江南幾個省還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叛亂,這些情節的設計有不盡合理的地方,但根據在下的理解,劇情發展到了這一步,或許就很難避免有這樣的結局,清朝實行官紳士子一體納糧當差是在什麼情況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族士人的脊梁骨被異族的鐵蹄砸斷,剃發易服向侵略者俯首稱臣,三藩之亂破滅了漢人最後一線複國的希望,就這樣,在雍正一朝推行此法,大概也不會那麼順利,其實也就幾省施行甚至隻能說是試行,最終也似乎沒有完全推行(被官僚地主階級想出了其他的辦法),在封建士大夫階層已經發展到了極至的明朝,這樣搞,朝廷大臣沒有集體起來造反,已經是在下筆下留情了。讓他搞成的原因,或者說讓大部分朝臣還勉強支持他的原因,在下在作品相關裏做了說明,在此不再重複。
第四卷傾注的心血最多,寫的也很累,但是,自己也覺得寫的很失敗。其一,整篇架構不合理。當初想將南北穿插著寫,但是害怕場景切換太快,使各位讀者大大看著費勁,而且也容易引起歧義,就按照“北-南-北”的模式來寫,事實證明,這個嚐試並不成功,遭到了很多批評,因為在一個曆史架空裏,用三十六章的筆墨寫次要人物,把大量關於主角的信息從背後隱晦地透露出來,這樣實在犯了網文之大忌;其二,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水平。一開始想通過張居正、初幼嘉和何心隱三位帶有一定典型性的青年士子,作為當時士林中帶有一點進步思想,卻又受了太多封建禮教思想束縛的人的代表,以他們在這場激烈的思想交鋒中的表現,來刻畫那場由財稅改革引起經濟體製改革,進而引發的政治體製等其他涉及國家各個方麵的深刻改革給時代和當時的人們帶來的衝擊。回過頭來看看,發現根本沒有把這層意思寫得很透徹。一來因為在下筆力不逮,無法駕馭這麼深刻的題材;二來因為網文所限,在下也無法再進一步深入挖掘,顯得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了。
唯一可以聊以**的是,在第四卷裏,已經將隨後改革發展的引子鋪開了,隨後將進入一個更加波瀾壯闊而又更加波詭雲諉的領域,真可謂是路漫漫而修遠兮,就讓他上下而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