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整軍契機(2 / 2)

嚴嵩等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皇上要對大明軍製動刀子了!

他們猜得不錯,朱厚熜已經為此動了幾年的心思了,終於被他逮著了機會!

自從穿越到了明朝,朱厚熜就想效法其他穿越大大開疆拓土,成就一番偉業,小日本自然是不能留的;還有英法德意奧俄,八國聯軍一個也不能饒放;還有美國--哦,美國就算了,印第安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是受剝削受壓迫的階級兄弟,甚至比中國人還要慘,被殺得沒剩下幾個了……

可是,當他興致勃勃地命令兵部和五軍都督府點驗全國兵馬之後才知道,明朝實行軍戶衛所製,全國有兩百三十萬軍戶,應有兩百三十萬的常備軍,可是各地衛所軍卒或逃散或被軍官充做苦役,導致全軍武備廢弛,戰力低下,別說是開疆拓土,守土保境都不堪其用!他本想借點驗全國兵馬之機,撤裁整合缺編在半數以上的衛所,抽調各撤裁衛所精壯部卒在京師編練新軍,時任內閣首輔的夏言聲稱“衛所軍製乃是皇朝祖宗成法,貿然撤裁恐引起軍隊混亂。而時下嘉靖新政剛剛開始,宗室勳貴、官紳士子怨氣很大,在這種朝局激蕩、人心惶惶之時,軍隊一定不能亂。”苦苦勸阻了他。

朱厚熜接受了夏言的建議,效法景泰年間舊例,重建京師營團軍,作為對衛所軍的補充。江南叛亂之後,為了應付平叛之役,朝廷又組建了禁軍。為什麼不能趁此良機,組建一支新式的常備軍呢?京師營團軍在北京保衛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軍一兩年便已成為天下第一強兵,有這樣成功的試點經驗,為什麼不趕緊在全軍推廣?

在場幾人之中,李春芳當日參與了夏言與皇上的奏對,微微欠身剛要說話,嚴嵩卻先站了起來,說:“回皇上,臣以為如今江南叛亂未平,貿然改變軍製恐貽誤兵事,懇請皇上暫緩此議,待王師平定江南之後,再議此事。”

“茲事體大,自然要從長計議,朕隻不過是給你們提個想法,具體施行還需內閣及兵部會同五軍都督府議個妥善的法子來,既要保證改製期間軍心不亂,武備不廢,還要讓我大明全軍將士欣然接受。”朱厚熜說:“李閣老!”

“臣在。”

“你方才可有話要說?”

李春芳原本還是持著與夏言當年一樣的觀點,認為改革軍製非同小可,一定要慎之又慎,能不去觸碰就不要去觸碰。可是,嚴嵩已經搶先一步將這層意思表露了出來,他便不能更不願意再附和嚴嵩了,遂起身應道:“回皇上,嚴閣老的顧慮自然有道理,軍隊乃國家柱石,衛所軍戶製乃我大明朝建軍之基,不可不慎。但臣以為,江南數省軍鎮附逆,朝廷又將各地勤王之師留下組建禁軍,軍戶衛所製已名存實亡。有道是不破不立,皇上改革軍製,正當其時。我大明軍中諸將士皆懷忠感恩之人,隻要朝廷能妥善安置裁汰老弱,著意慰留良將精壯,軍心不會亂,武備更不會廢!”

曆史上有名的奸佞柔媚之臣嚴嵩沒有跳著高呼“吾皇聖明!”,卻是夏言一黨的重要人物李春芳率先表態讚同,讓朱厚熜覺得有些詫異。不過,幾年以來一直耿耿於懷的整軍方略能得到內閣重臣即便是有所保留的支持,也讓他著實興奮不已,當即撫掌笑道:“好!好一個‘不破不立’!好好好!李閣老此議深契朕心啊!此事就由你主持,盡快議定個法子出來。”

嚴嵩和徐階兩人表麵不動聲色,心裏都偷笑了起來:好你個李春芳,一味逢迎聖意,順諛皇上,卻將一塊燙手的山芋搶在了懷裏!太祖高皇帝欽定、大明王朝施行了近兩百年的軍製豈能是說廢就能廢的?看吧,即便不因辦砸了差事被皇上追究罪責,也會被朝野上下罵死!

李春芳卻不這麼看,皇上能如此鄭重其事地將呂芳呈上的大內密報讓他們幾位內閣閣員傳看,說明聖意已決,他這個分管兵部的閣老怎麼也不能撂開手,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既然如此,也隻有硬著頭皮頂上去,或許還能於荊棘叢中劈開一條生路來!再者說來,皇上睿智,心裏自有一杆秤,隻要臣子秉承聖意實心用事,哪怕捅出天大的漏子,也不會將罪責推到臣子的頭上,就象夏閣老輔佐皇上推行嘉靖新政,招惹了朝野上下多少非議詰難?舉子罷考、官員自盡、九邊大帥韃靼犯境,逼反了江南數省,放在哪朝哪代,宰輔都難逃族誅之禍,可皇上隻是讓他回府休養,連內閣首輔的位子都沒有免去,跟著這樣的皇上幹,有什麼好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