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救難之策(1 / 2)

同樣的,在如今把持朝政,把自己玩弄於股掌之上的諸位勳臣之中,朱厚燁就覺得眼前這位信國公湯正中尚能謹守禮法恪守臣職,比之一貫在自己麵前頤指氣使、咄咄逼人的徐弘君和劉計成等人要強逾百倍,當然不能接受他的請辭請罪,更不敢坦然受他跪拜,立刻離開禦座,雙手將他攙扶起來,說:“信國公且不可如此自責。本王德才兩疏,本難當社稷之任,勉為其難忝為監國,不過是俯允天下官紳百姓之請,一力維護國家法統、祖宗基業而已。如今正值北兵肆虐、南兵壓境之時,本王正欲與諸位國公勳臣同赴國難、共謀靖難,信國公如何能說出這等輕言見棄的話?”

湯正中心情激蕩,反手抓住了朱厚燁的手,哽咽著說:“王爺,老臣非敢輕率求去,惟是江南局勢已危在旦夕,若不盡快妥善處置,大勢已不可為啊!”

盡管自從江南遊擊軍自寧波登陸以來,攻城陷地,浙江省的軍情急報和告急文書雪片一樣地飛到南京,但因為徐弘君等人耍奸弄權,一直壓下不報,並且將之用以攻訐浙江巡撫郭萬象倚敵自重、危言聳聽,朱厚燁受其蒙蔽,一直以來隻擔心朝廷和閩粵兩省的兵馬殺至江南,還未將區區萬餘人的江南遊擊軍放在眼裏,此刻聽湯正中說的這麼嚴重,麵色又一下子變得慘白:“局勢真……真已敗壞到了這步田地了嗎?”

湯正中此刻也顧不得是否會嚇壞監國,言辭確鑿地說:“回王爺,魏國徐公、誠意劉伯所言之策,是臣等反複商議過的唯一濟時救難之法。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此為萬世不移之法,依臣之愚見,南北之兵雖來勢洶洶,卻還遠在千裏之外,皆是手足之癬,目前尚不足慮。惟是江南遊擊軍卻是插在我朝腹心之地的一柄利刃,不從速剿除,便會釀成大禍!所為者何?概因江南遊擊軍所部,皆是北兵精銳之師;統軍大將更是去年於京師城下率軍抗擊北虜韃靼的營團軍俞大猷,平心而論,此人雖貪權戀位,一意逢迎暴戾之君,但精通韜略,多謀善斷,沉勇卓絕,深孚眾望,實為我大明不世出之將才。有此良將率虎狼之師為禍東南,已成為我朝心腹大患,而以浙省及南直隸守備之兵萬難禦之。故臣等商議再三,要想早日根除此禍,惟有將駐屯徐州之靖難大軍調回江南加緊征剿。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請王爺三思複三思啊!”

茲事體大,朱厚燁又習慣性地將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史夢澤。可是,史夢澤卻已經微閉雙眼,仿佛沒有聽見一樣。朱厚燁無可奈何,隻得親持堅銳,赤膊上陣,問道:“如此一來,倘若北兵乘虛南下,非但靖難大業萬難功成,江南也難以自安,又如之奈何?”

聽他語氣有所鬆動,湯正中忙說:“王爺不必過慮,待剿滅賊兵、安定江南之後,再徐圖謀劃靖難大業即可。值此內憂外患,禍亂頻仍之際,當堅定心誌,並力一向,否則便會顧此失彼,左右失據,禍在不測!”

朱厚燁默然點頭,象是聽進去了他的話,卻還是不肯明確表態,顯然是因茲事體大,一時難以下定決心。湯正中靈機一動,又說:“非但要調軍回援,從速征剿,更要將浙江、南直隸被賊兵襲擾之州縣官紳百姓遷至別處安置,涸其淵而掘其源,斷其援而絕其糧,才能收取全功。”

朱厚燁說:“前番論及北朝得失,諸位勳臣都曰當於北虜犯境之時,北朝戾君所行‘堅壁清野’之法乃是禍亂家邦、擾民虐民之舉,並說曆來隻有練軍修武保境安民之說,不聞有驅民就軍偏安一隅之事。怎麼如今卻要遷徙官紳百姓以避兵禍?”

湯正中正要說話,徐弘君卻嫌他羅嗦,厲聲說:“這又是此一時彼一時也!誠意劉伯方才已說過,賊兵藐視國法祖製,以‘打土豪,分田地’這樣狂悖不經的致亂之法鼓惑刁民。那些刁民貪利忘義,紛紛附從為亂,以致兵事糜爛,不可收拾。若不從速遷徙,任憑他們都入了賊兵之營,南京便有破城之危。到時候別說是宗廟社稷、太祖陵寢陷落賊人之手,王爺及臣等身家性命都萬難保全。這個罪,誰來擔?”說到這裏,他冷笑著更加提高了聲調:“啊,誰來擔!”

朱厚燁被他突然暴起的怒喝聲嚇得一哆嗦,又瞥見了他一副聲色俱厲的樣子,更是驚恐,忙說:“本王初禦朝政,於戰守、用人諸事俱不習熟,卿等所言,無一不從,各位國公勳臣勿疑有他。”

見徐弘君還是陰沉著臉不應聲,朱厚燁咬咬牙,索性從禦案之上拿過了一個錦盒,雙手捧在徐弘君的麵前:“此事就照你們說的辦。事勢緊急,變生肘腋,煩請諸位愛卿擬出令旨,直接用印便是。”

前些日子,前湖廣總督顧璘率軍擁戴遼王進京入繼大統,在南都官紳士子中引起了一場關於立“親”還是立“賢”的激烈爭論,南京勳臣集團收買了湖廣軍鎮及西南土司,持武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平定了內亂,許多支持擁遼之議或騎牆觀望的官紳士子,如與顧璘有年誼或鄉誼的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張履丁、吏部尚書許子將、戶部尚書韓讚周和禮部侍郎馮石麟等諸多朝廷大員,或被打成“遼逆”一網打盡,或被勒令致仕,或心灰意冷拜疏求去,朝政大權已經完全掌握在勳臣集團和攀附他們的朝臣手中。但無論如何,人臣之禮不可偏廢,諸多軍政要務還是得按朝廷規製擬出令旨,恭請監國益王過目之後加蓋印信。朱厚燁如今將印信拱手相讓,無疑是將這最後一塊遮羞布也不要了,諸多朝政和軍國要務任憑他們如何處置,自己連聽都不想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