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國家蛀蟲(1 / 2)

朱厚熜看著那份“臣弟”的血書也是一頭霧水:“南京鬧了大半年,竟鬧出這麼大的鬼名堂來!真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盡管是謀逆禍首,可畢竟也是天潢貴胄,可殺之而不可辱之。因此,聽到主子萬歲爺將自己的堂弟稱為“王八”,千裏迢迢趕回京師的張明遠和帶著他來覲見的陳洪都是麵麵相覷,不敢應聲。

也難怪朱厚熜這麼生氣,有益王朱厚燁這麼一封委過於勳貴,為自己洗刷罪名的“求救書”,他謀劃了許久的一項重大決策,要施行隻怕就難了--

創業難,守業更難。明太祖朱元璋坐了龍庭之後,為了將國家牢牢控製在朱明一家一姓的手中,更千秋萬代傳承下去,可謂是苦心孤詣、精心布局,定下了“立太子以定國本,用諸王以為藩籬”的原則,從洪武三年起便大肆分封諸王,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個戰略要地,以為從此便可以江山永固,後世其昌。可惜,事情完全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由於諸王在星羅棋布的封地內建有王府,辟置官屬,雖然無權幹涉地方民政,但都建有自己的武裝親王護衛都指揮使司,少則三千人,多則一萬九千人,分封北方邊塞防備蒙古故元勢力的九位親王更是手握重兵,軍中大將受其節製,小事立斷,大事才奏報朝廷,成為跋扈一方,尾大不掉,威脅中央的致亂之源,也埋下了建文帝朱允汶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難這樣骨肉相殘的奇禍慘變的禍根。

明成祖朱棣打著維護祖製的旗號起兵靖難,反對削藩。一俟靖難功成,削起藩來一點也不手軟,總算是解決了藩王擁兵自重、對抗朝廷的問題,但他的著眼點隻在褫奪藩王手中的兵權,削減王府護衛數目,最終還是沒有敢對朱元璋當年定下來的諸子分封製動刀子,潛在的危機一點也沒有減少。有明一代,時常有不甘為臣的藩王宗親窺測天位,謀逆作亂,不斷上演著朱明皇族骨肉相殘的悲劇,則更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此外,皇室宗親封爵太濫,也為大明王朝埋下了衰敗覆亡的禍根。朱元璋初封隻有王爵,後來又欽定《皇明祖訓》完善了宗室封爵製度,規定:皇帝的嫡長子為太子,次嫡子和庶子封為親王;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嫡長孫為世孫,承襲親王爵位;皇太子和親王的次嫡子和庶子封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嫡長孫承襲親王爵位;次嫡子和庶子也都授予官職,子授鎮國將軍,孫授輔國將軍,從孫授奉國將軍,玄孫授鎮國中尉,五世孫授輔國中尉,六世孫及以下,皆授奉國中尉。親王和郡王是世襲罔替的爵位,而鎮國將軍以下到鎮國中尉都要降級襲封,鎮國將軍的兒子隻能授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隻能授奉國將軍,每代不分嫡出庶出,都要降襲一級,到奉國中尉則不再降襲。皇帝之女封公主,親王之女封郡主,郡王之女封縣主,也各有爵位,隻是不能承襲罷了。

也就是說,無論傳了多少代,隻要大明不亡,那些血管裏哪怕隻流著一丁點朱元璋血脈的龍子鳳孫們,或大或小總有個爵位。洪武年間皇室宗親隻有58人,可是父生子,子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幾代下來,朱元璋的龍子鳳孫們便成為一支龐大的皇族集團。如洪武二十五年封於山西大同的代王,到了百年之後的孝宗弘治年間,就生子570餘人;而洪武三年封於太原的晉王,到了嘉靖年間,就增加了郡王、將軍、中尉等1851人。全國總計已有皇室宗親一萬九千多人。這些皇室宗親享有各種特權,從呱呱墜地便有一份可以吃到老的祿米,不用為生計發愁。同時,祖製又不允許他們參加科舉進入仕途,更不允許他們從事農、工、商等“賤業”,終日無所事事,嬉戲度日,坐待老死。極度無聊的生活造成了許多變態的人,作惡多端者有之,窮奢極欲者有之,恣意虐待王府職官屬員、內侍宮女者更是比比皆是,種種暴行穢跡令人發指。可就因為他們是龍子鳳孫,不鬧得天怒人怨以致驚動聖駕,下旨切責或褫奪爵位,地方官府也是無人敢管,庶民百姓則更是敢怒而不敢言。

這還不算,光是用於供養皇室宗親的祿米每年就要耗費國家糧米銀錢無數,已令朝廷財政不堪重負。按規製,朝廷每年要依例給每位親王糧5萬石,鈔25000貫,錦100匹,綢300匹,紗羅、絲絹、冬夏布各2000匹,棉5000兩,鹽500引,茶1000斤;依例給每位郡王糧3萬石,鈔2萬貫,錦40匹,綢300匹,紗羅各100匹,絹500匹,冬夏布各1000匹,棉2000兩,鹽200引,茶1000斤;其他爵位也分等供給,各項開支不勝繁舉。還有曆代皇上所賜的子粒田,都是上好的官田,雖不能買賣,地方官府卻要把每年核定的賦糧稅銀一文不少地送到王府,遇到天災年成不好也不得豁免,隻能挪用朝廷賦稅收入填補虧空。龐大的皇族集團就象是一條條肥碩的蛀蟲一般,正在慢慢蛀空著朱元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帝國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