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無妄之災(2 / 2)

同樣出於防止作弊的考慮,考場周圍還另外建有兩道圍牆,內牆高一丈,外牆高一丈五尺,牆頭都不滿了帶尖刺的荊棘,考試期間還有兵士在圍牆之間來回巡邏,有哪個作弊者膽敢鋌而走險,就算能翻越荊棘密布的圍牆,也斷然會落到巡邏兵士的手中。

這一切的布置,都是為了將考場同外界嚴格地隔絕開來。此外,不但是防備考生舞弊,還有更為嚴厲的防備考官徇私的措施:考場隻是貢院的前半部分,而就在貢院的後半部分照例也有許多院落館舍,則是那十八位閱卷官辦公、歇息的地方。舉子入闈之後,所有的閱卷官都被控製在這裏不得出入,一直到試卷謄抄、批改、推薦乃至最後的錄取完成,放出桂榜之後,他們才能離開。自然,這裏的戒備更加森嚴,應試生員和其他一切無關人等都嚴禁入內。

不過,再嚴密的防範措施,也無法根除科場舞弊的穢行,別的不說,照例要做本省主考官的巡撫和副主考的學政因為有諸多公務要處理,就不在被限製出入的人之列,而他們通常既是出考題之人,又是確定生員名次之人。僅此一條,就為許多官員和生員營私舞弊大開了方便之門。所以通常情況下,皇上也會千裏迢迢地派出京城裏的翰林或禦史出任某省的考官,擬題主考。這次卻不同,皇上沒有派來考官,卻直接派來了錦衣衛,大概是連那些翰林或禦史都不能讓皇上放心的緣故吧!

那條露天通道的兩旁,是八尺高的磚牆,牆上是一個個帶柵欄的門,每個門的距離也是八尺。這樣的門有數十道之多,都按“天地玄黃”的順序一字一門地編著號。每號門之內,是一條僅可容二人並肩通過的狹長小巷。小巷的兩側,密密麻麻並排著一間間有頂無門的小鬥室,每巷也有近百間之多,這就是“號舍”--生員們答卷和住宿的地方。

徐渭看看手中試卷的編號,在玄字十六號房,便仔細地看了貼在四門內側的“席舍圖”,找到了自己的號舍。

這是一個寬隻有三尺、深也隻有四尺的單間小房,為了便於監視,故意建成有頂無門,也沒有窗戶的製式,隻在牆上掏了兩頁磚,做成一個放油燈的小壁龕。兩邊牆上多出了上下兩行磚托,放著兩塊可以合並的木板。要答卷時,將木板拆開,在上下兩行磚托上各放一塊,就成了桌子和椅子。要睡覺時,再將兩塊木板合並,放在下麵那行磚托上,就成了床。由於地方實在太狹小,生員們都隻能屈膝而臥,睡上一夜自然十分難受,加之考題繁多,應考時間就顯得很緊張,許多生員往往徹夜不眠不休,真是應了那句“熬更守夜”的話。

此外,由於號舍沒有門,隻允許在門洞上臨時掛一塊油布簾子,碰上刮風下雨,怕雨水汙濁了卷麵,被閱卷官直接扔進了廢紙簍裏成為“廢卷”,應試生員隻能轉身背對著門,蹲著或跪著答卷,靠身體來遮擋雨水,景況就十分狼狽。而且,這樣做還一定會引起在那些一直在考場上巡邏的監考人員的特別關注,時不時地掀開簾子查看生員是否在作弊。他們這麼一攪和,剛剛想到的一段佳句,甚至整篇精妙的構思就化為烏有,不得不重新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令生員苦不堪言,隻恨天公不作美。可若是不下雨,八月的炎天酷暑,坐在這樣低矮且沒有窗戶的號舍裏,簡直就跟坐在蒸籠裏差不多,照樣還是苦不堪言。

好在徐渭本就是貧寒出身,又已三下科場,倒也習慣了這樣的辛苦,匆匆安頓下來之後,向負責料理“玄”字號應試生員起居飲食的號軍討了一點水,泡起了一碗粗茶,拿出考籃裏的摻著玉米的飯團,吹去荷葉上麵沾著的浮灰,狼吞虎咽地吃了兩個,就鋪開木板,躺了下來。

因這些天裏一直十分炎熱,徐渭搭乘的那條貨船是晚上起航,他也幾乎一夜未睡。因此,頭剛一挨上門板,倦意立刻襲了上來。

這個時候,那個被王開林叫出去打招呼的屬吏走了過來,見徐渭已經呼呼睡去,不禁心中讚歎一聲:此子雖狂,能有這份從容鎮定倒也難得!隨即又想到了身上背負的重大任務,更是搖搖頭:方才出去不考才是正經,何苦要來受這幾日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