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借題發揮(2 / 2)

盡管到了此刻,四大閣員早就猜到了皇上的意思,但聽到皇上直接點破之後,還是忍不住有些驚恐:看來,真是某省的鄉試科場出事了!隻是,不知道是哪個倒黴鬼觸了皇上的眉頭……

身為內閣首輔,又兼著主管文教諸事的禮部尚書,嚴嵩知道皇上這一板子打下來,第一個跑不了的人便是自己,立刻跪了下來:“野有遺賢,是內閣的責任,臣等的責任……”

朱厚熜擺擺手:“都起來吧!朕非昏聵之君,自然知道你們幾個既未主持兩京一十三省的科場,也未參與閱卷,不必忙著請罪。”

他起身離座,環視四位內閣輔臣,緩緩地說:“國事蜩螗,至於此極,正需要許多學富才高如此子者出來報效社稷,共扶危局。朕也夙夜憂歎朝廷老成凋謝,無才可用,卻不曾想隻因考官閱卷不細,便使這樣的英才俊傑埋沒草野,豈不可惜!朕今日將你們請來,是要商議如何補救此事,以彰顯朝廷求賢若渴之心。”

嚴嵩忙說:“君憂臣辱,請皇上示下此子姓名,臣等即刻移文該省,著有司著速補錄,不誤明年大比。”

這已經是破例之事,朱厚熜卻還是不滿意,冷笑著反問道:“一人可以補錄,十人、百人又將如何?”他盯著嚴嵩,一字一頓地說:“睹一葉之飄零,知深秋之將至,這才是謀國之道!”

皇上已經不滿意自己的治國之術了!嚴嵩聞言大驚,忙又跪地請罪不迭。

朱厚熜沒有理他,徑自說:“朕不過隨意調閱了某省幾份落卷,便發現了一個被遺漏的人才,推及該省全部落卷,乃至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被遺漏之人才卻不知該有多少,莫非都要補錄?又如何確定哪些落卷確有大才?總不成將嘉靖二十五年的鄉試推翻重來!可即便是將鄉試推翻重來,誰又能給朕保證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正如皇上方才所說的那樣,八股時文好壞,全憑考官口味,四大閣員自然都不敢打保票。

朱厚熜冷笑道:“遺漏人才也倒罷了,取中的是否都是有才之人,朕不說你們大概心裏也有數,旁的不說,科場齷齪屢禁不止,就讓曆代為政者頭痛不已,否則朕今年就不會派出鎮撫司奔赴各省糾察科場風紀了。再者,即便兩京一十三省鄉試,乃至會試大比,所有主考官、閱卷官都能公正無私,明經取士,為國舉賢,可朕倒想問一句,憑著八股文章,究竟能取得幾個經國濟世之才?”

朱厚熜這一問,正問到了八股取士的要害之處。八股文章命題出自《四書》、《五經》,可《四書》《五經》總共隻有那麼多字數,那麼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題目呢?數百年裏,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作過了題目,都被無數的士人做爛了。為求新意,於是便出現了所謂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兩截,以至長或短、有情或無情截搭題等等難以枚舉的命題門法,斬頭去尾,語句不通,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無奇不有。所論內容主要據宋代大儒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又要恪守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的八股格式,如此繁瑣的程文格式,且有字數的限製,可以說從內容到形式都十分死板,驅使人們隻能亦步亦趨,一味代聖賢立言,不敢越雷池半步,毫無自由發揮的餘地。四大閣員都是科甲正途出身,縣試、院試、鄉試、會試一路走來,進學成為秀才之後每年還要接受本省學政老爺的巡回歲考,對於八股時文不但熟悉,甚至可以說是深受其苦,麵對皇上這樣的質問自然無言以對

見他們都低頭不語,朱厚熜又冷笑道:“你們是否覺得朕這樣的說法有失偏頗,都不好回話?那麼,朕就再問上一句,經學造詣高的人是否真有經天緯地之才?比如夏閣老,當年大比,他的科名隻在三甲,是個同進士,連翰林院都不能入,可科名比他高的一甲進士及第、二甲數十名進士,誰能比得上他的治國大才?”

皇上又提到夏言那個老不死的東西了!嚴嵩心裏頓時湧出一股酸溜溜的味道,隨即,便覺得後頸之處隱約現出森森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