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傾蓋如故(2 / 2)

楊博立刻將欣賞的目光不加掩飾地投向了徐渭,微笑著說:“文長兄既然精研兵法,該當聽說過‘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聯我軍中豪傑最愛的名句。飲仇寇之血尚且能笑得出來,更不用說麵對這樣的美酒佳肴,文長兄切莫以之為怪才是。”

說著,他提起酒壺,給徐渭的杯子斟滿了酒,然後雙手端起,遞給徐渭:“來來來,愚兄代他二人賠罪,與文長兄共飲一杯。”

徐渭忙遜謝道:“楊大人折殺在下了……”

“哎,如今酒桌之上,可沒有什麼大人小人,你該當如剛峰兄一般,叫我惟約即可。”接著,楊博轉頭對俞大猷和戚繼光:“我說老俞、老戚,你二人若是不陪上一杯,文長兄是斷然不會給我麵子的。”

俞大猷和戚繼光也跟著端起了酒杯:“理當如此,文長兄,請!”

兩位將軍豪氣幹雲,連科甲正途出身的楊博也是如此豪爽,令生性豁達率性自然的徐渭心中的怨氣煙消雲散,甚至還有一點受寵若驚,忙說:“諸位都是國之良將、社稷幹城,徐某先幹為敬了!”說著,一仰脖,將酒倒入喉嚨之中。

楊博方才忙著勸慰徐渭,拿錯了酒壺,給他杯中斟滿的不是口味醇厚的大內密製玉泉春,而是諸位武將喝的那口味奇辣的燒刀子,加之徐渭又喝的太急,剛一倒入口中,就覺得有一股火線自咽喉之處直衝向下,一直燒到五髒六腑之中,他猛地嗬了一口氣,叫道:“好烈的酒!”抓過條盤之上的一隻羊腿,狠命地撕下了一大條肉,狼吞虎咽地吞了下去,才壓住了胸膛之中翻騰的酒意。

見他如此,俞大猷和戚繼光對視一笑,發現對方的眼睛之中都放射出異樣興奮的光芒。而曹聞道和曾望等人,都豎起了大拇指:“爽快,徐老弟夠爽快!”

等到徐渭再次坐定之後,就在不知不覺中取代海瑞,成了筵席的主角,俞大猷和戚繼光不約而同地問他曾隨何人習學兵法。得知徐渭純屬興趣,自學而成之後,兩人又同聲慨歎,接著便追問他從何典籍而通兵法。徐渭答之曰《孫子兵法》。戚繼光便開心地笑了起來:“哈哈,果然與我心有戚戚焉!誌輔兄,你輸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你就莫要與小弟爭了啊!”

俞大猷頗有些不甘心地說:“不過被你碰巧而已,何必如此炫耀。”

眾人都知道,俞大猷自稱精研《易》理多年,終悟得所謂百萬合一之兵法,曰雖將百萬,可使合為一人。軍中之人頂多粗通文墨,誰能看得懂天書一般玄之又玄的《易經》?但憑他的韜略和戰績,別人也不能質疑他的說法。而戚繼光則是與古往今來許多名將一樣,日夜苦讀經典兵書《孫子兵法》,盡得其妙,與俞大猷可謂殊途同歸。兩人同在營團軍中之時,便經常為到底是《易經》,還是《孫子兵法》能堪稱兵法之本源;兵法又該以何為正朔而爭論不休,讓身邊那些時常傾聽他們爭論的諸多軍官將佐於不知不覺之中受到軍謀兵略的熏陶,行軍布陣、統兵打仗的本領也日漸精深。想必兩人以徐渭知兵之事賭了個東道吧!

故友重逢,又結識了徐渭這麼一位有趣的文士,大家觥籌交錯,直到酉時末刻才盡歡而散。三位鎮撫司的太保爺作別而去之後,眾人打問海瑞和徐渭旅居何處,徐渭得浙江巡撫張繼先的關照,住進了浙江會館;而海瑞則言稱自己借宿於昭寧寺。眾人知道,論他的品秩還不夠資格入住禮部官驛賢良祠,至於為何無錢入住客棧,大概是因他拒絕支領朝廷按律給予的養廉銀,就靠每年那百十兩銀子的俸祿,在米珠薪桂的京城確有“居大不易”之感,便在心裏嗔怪他的迂腐,但嘴上還要感慨他為官清廉一介不取。

站在天香樓的門口,看著曹聞道和曾望送海瑞和徐渭回寓所的馬車遠去,戚繼光忍不住感慨地說:“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我專程前往南京找高三爺打問,他推脫著不肯直言相告,原來竟是要讓他應試製科,怕我先說了出去。”

俞大猷笑著應道:“說破英雄驚煞人。皇榜未放,又關乎軍國大事,還是莫說破的好。惟約兄……”

楊博正在**,聽到俞大猷叫他,回過神來,問道:“哦,誌輔兄有何指教?”

“那個徐渭的靖海備倭之策,朝廷已密令各省施行,他高中皇榜斷無懸念。那麼,依惟約兄之見,海瑞可能中式?”

楊博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了:“大概是不能了。”

海瑞出身營團軍,又是當年高拱明裏暗裏多加關照之人,聽楊博說他不能中,俞大猷和戚繼光都不免大為失望,問道:“莫非他的奏議並無可取之處?”

楊博不正麵回答,卻長歎一聲:“中不中的皇榜倒在其次,我擔心他隻怕還有囹圄之災、性命之虞……”

“啊?”俞大猷和戚繼光都大驚失色:“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