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海外奇珍(2 / 2)

海瑞立刻站了起來,深深地長揖到地:“我大明百姓有此寶物,不但平年受益,災荒之年更可充饑活命,肅卿兄此舉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請受海瑞一拜!”

海瑞說的是那樣的誠摯,高拱也不禁為之動容,忙起身回禮,說:“多虧汪直引領許多流落異域的百姓回國,並聘請有西番諸國農夫,他們多懂得種植番薯之術,高拱安敢貪天之功!不過,此物也未必十全十美,也有不好之處……”

海瑞又急切地問道:“哪一點不好?”

“不可多食,多食難以克化,且有腹脹、燒心、打嗝、泛酸、排氣等不適之感。生食尤甚,最好蒸熟煮透,若雜之以稻米混煮,甜香四溢,味道甚美。”

“窮苦人家,但求一飽足以,哪裏講究這許多。”海瑞笑著問道:“肅卿兄何以這般知之詳盡?”

高拱露出了一絲苦澀的笑容:“剛峰兄有所不知,先前引種,百姓未曾見過此物,多不敢食用。我便與衙門裏的官員屬吏帶頭,每餐以之為食,怎能不知它的食用之法?不過,還多虧皇上屢下手劄,賜以蒸、煮、切片曬幹等食用之法,才免了我督辦海市衙門通衙官員屬吏終日腹脹下墜之苦,及衙屬諸人下氣通之聲此起彼伏的尷尬……”

海瑞大笑:“皇上睿智天縱,又知人善任,不過肅卿兄也委實辛苦了……”

“身奉王命,敢辭辛勞!”高拱眨著眼睛笑道:“何況皇上待你我恩重如山,百死難酬……”

他把那個“你”字咬得很重,海瑞卻不善揣摩別人的意思,問道:“那麼,肅卿兄方才所說在下供職農墾總署,所要做好之事,便是引種這番薯了?”

“不錯!比之國朝現有的米、麥、黍、豆等物,番薯產量最高,且不講求土地肥力,不拘田間地壟都可栽種,若能推廣至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何愁民有饑寒,野有餓殍。”高拱也起身向海瑞拱手作揖,道:“此事就拜托剛峰兄了。”

海瑞忙側身避讓,慷慨激昂地說:“對於這等利國利民之事,不論供職農墾總署,抑或撫民一方,在下都是義不容辭!”

扯了這半天番薯之事,高拱這才想起來海瑞原說有一份奏疏想請自己過目,便抱歉地笑道:“隻顧著說我的差使,竟忘了剛峰兄是有事而來,還望賜教。”

“數日之前,瓊林宴上所發生之事,肅卿兄可有耳聞?”

高拱離京之前,已是正四品巡城禦史兼營團軍監軍,離京南下所受的督辦閩粵海市欽使雖是國朝官製中前所未有的官職,但他曾為天子近臣,又有欽差的身份,禮部就安排他住進了通常隻有各省督撫這樣的二、三品大員才能入住的賢良祠,一幫知交好友少不了要來探望他,造訪別人的官員聞知他也住在這裏,也少不了要順道過來,與他這位近年來聲名鵲起、風頭正勁的官場新貴敘上幾句話,容留他日進一步拉上關係的餘地。所有前來拜訪的人,所談論的主要話題自然是今年的會試大比,更是少不了要提到那場震驚朝野的瓊林宴風波,高拱已聽了十幾種版本,過程之完整、細節之清晰,好象人人都曾親身與聞一般。由於山東萊州受災一事涉及恩師和李閣老的門生故舊,高拱也不便發表議論,隻能姑且聽之,跟著來客發上幾句“皇上聖明,天恩浩蕩,虛心納諫,人臣之福”之類的感慨。

不過,聽海瑞這麼說之後,他再次緊張起來,應道:“略有耳聞。不知剛峰兄有何指教?”

海瑞說:“既然肅卿兄已知此事,在下就不必多言了。在下草就一疏,請肅卿兄不吝賜教。”說著,他從袍袖之中掏出一疊箋紙,雙手奉到高拱的麵前。

乍一聽海瑞提及瓊林宴上所發生之事,高拱以為他是就山東萊州受災一事上奏疏,那麼所奏的內容就可想而知,不外乎是如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萬寀一樣彈劾李閣老薦人失當之罪。之所以要找自己過目,一是摸不準朝局動向,來找他這個前輩上憲出出主意;二來大概也是知道自己與夏閣老、李閣老的關係非同尋常,於情於理,都要先跟自己打聲招呼,心裏更加緊張起來,忙接了過來,看看題頭一行寫著《為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疏》,顯然是奏疏的題目,心裏不禁暗暗一哂:這個海瑞萬般都好,隻是清流習氣太重了點,一個新科進士,還是製科出身,竟用這樣的題目上書言事,口氣真是不小啊!

隻看了兩行,高拱的冷汗就下來了:這個海瑞不但口氣不小,膽子也真是不小,果然不愧是直言極諫科的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