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明知故犯(2 / 2)

高拱心思一動,覺得可以趁這個機會,將自己許久以來考慮的一個問題向皇上建言了,便躬身說道:“九州萬方,朝野上下,事體繁雜,不一而足。皇上確不能做到大小庶務,事必躬親。然事必議處停當,乃可以有濟,而服天下之心。若不經議處,必有差錯。國朝設內閣之官,看詳奏章擬旨,蓋所以議處也!且奏章乃有不至內閣者,若各部不複,而內閣全然不知,豈不失職?今後伏乞皇上命通政司除民本及彈劾閣員之奏本外,其餘一應奏章俱發內閣看祥,擬票呈送禦覽,若不當上意,仍發內閣再祥擬。上若或有未經發擬徑自內批者,容閣臣執奏明白方可施行……”

朱厚熜盯著高拱,若有所思地說:“你的意思是,要朕加重內閣職權?”

雖然皇上語氣依然平淡,聽不出心裏到底做何之想,但在大明朝,這可是一個要命的話題,不過,高拱話既已出口,便沒了退路,又躬身說道:“皇上垂拱天下,澤被萬民,應專注於家國大事,尋常小事可令內閣學士與六部九卿會商酌處,大事於朝會之時由眾臣會商,甚或可明發邸報征詢於各部院省府諸臣工,供皇上聖心裁定,可保天下歸心、朝無失政……”

朱厚熜看著一臉毅然決然表情的高拱,突然笑了:“嗬嗬,原來你是要朕複設宰相啊!若不是當麵陳奏,朕還以為竟是海瑞要這麼說呢!看來我大明有膽色之人,也不獨他海瑞一個。”

高拱慌忙跪地:“臣不敢。太祖高皇帝聖訓曰‘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不得議置丞相。臣下所請者,置之重典。’臣身為大明臣子,太祖聖訓,無時敢忘!”

朱厚熜用手指點著高拱:“不老實!明明這麼想,卻不敢承認,若論膽色,你高拱高肅卿比之海瑞,還是要略遜一籌,朕收回剛才給你的評價。”

高拱還要請罪,朱厚熜又擺擺手:“朕又沒有說你說的不對,何必如此誠惶誠恐?其實,朕也知道,有權才有責,而今日之內閣,雖無相名,實有相職;雖有相職,實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責。內閣學士既有顧問並參讚政務軍機之責,便應加重內閣職權,使其有權協調六部等朝廷各大小衙門之事。如山西榆次所奏的那樣尋常小事就完全可以交由內閣學士與六部九卿會商酌處,以內閣名義頒行天下。若是一應事務無論大小俱都恭請聖裁,朕便是鐵打的身子骨也熬不住,又怎能率百官、統萬民,開創嘉靖新政,致力我大明中興之偉業?隻是,抬高閣權之後,該如何對內閣加強監督?對此,你可有什麼想法?”

怕高拱誤解自己的意思,他又進一步解釋道:“有都察院、六科廊那麼多的禦史、給事中,朕倒不怕那些內閣輔臣專權亂政,奪朕的威福而自用;但他們處理政務之事又該如何監督?或曰如今朝廷實行考成法,對六部等京城各大衙門及兩京一十三省各地方衙門設立考功簿,由內閣及六科廊監督考成,那麼,對內閣又該如何監督考成,才能確保朝政大小庶務不致偏廢?”

高拱為之語塞,因為皇上這個問題提的十分尖銳,是他先前沒有考慮過的。這樣的大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怎敢隨意置喙?

朱厚熜笑了:“先前朕也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如今見了你高肅卿,卻突然有了答案。你不是曾當過朕的秘書嗎?朕以為可在東暖閣設一個辦事機構,名曰辦公廳,遴選幾名年輕有才識的官員為辦公廳秘書,協助朕審閱各衙門上呈的奏疏題本,內閣發往各部院司寺和兩京一十三省的廷寄也抄送辦公廳,登記備案,定期稽查內閣政務缺失。”

其實,照朱厚熜一開始的想法,是想效法後世清世宗雍正皇帝架空上書房的作法,定名叫“軍機處”。可是,讓他這個“明世宗”去剽竊清世宗的作法,搞滿清王朝那一套,讓他心裏很不舒服。看到高拱以後豁然開朗——我把秘書都操練出來了,為何不能把辦公廳操練出來?“中辦”這個名字也夠響亮的!

說完之後,朱厚熜突然想起了什麼,忙問道:“你方才說海瑞的那道奏疏叫什麼名字來著?”

“回皇上,名曰《為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疏》。”

這個名字如此耳熟,朱厚熜當然不能同意,便冷笑道:“好大的口氣!我大明朝君道何以不正?臣職何以不明?難道朕推行新政、致力中興,還不能求萬世治安嗎?重新幫他擬個名字再呈給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