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艱難抉擇(2 / 2)

特別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大多優遊怠政,使得朝中權力鬥爭異常激烈,內閣學士為了爭奪首輔之位,結黨聯朋,相互傾紮排擠,並紛紛投靠宮中掌權太監,尋求支持;加之皇帝從不到內閣延訪大臣,退居深宮大內也不處理政務,內閣票擬卻要經過司禮監批紅才能成為正式的詔命,使擁有批紅大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等於擁有了最後決策權。於是,宦官的實際權力逐漸超過了內閣,變得炙手可熱,大臣非巴結內臣不得加官,不依附內臣不得安寧,內閣輔弼重臣也不免如此。比如說,萬曆初年,次輔張居正便是與神宗萬曆皇帝的大伴、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結成了政治同盟,並得到了萬曆皇帝母親李太後的支持,才得以一舉整倒了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高拱,奪取了外朝獨斷專行的權力。

回到這個時空的明朝之後,朱厚熜也曾想過要乾綱獨斷、事必躬親,用自己的理想去治理和改造這個龐大的帝國,致力大明中興,求民族之昌盛,謀百姓之福祉。但是,六部分設、沒有宰相統領;加之朱元璋、朱棣兩代皇帝設置了眾多相互牽製的官職和信息渠道,使他要應付的日常政務不知凡幾,終日批閱奏章至深夜,簡直苦不堪言,不得不象其他皇帝一樣,尋求權力的代理人。這就使他在兩大權力中心內閣和司禮監之間,麵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取舍問題。

朱厚熜也知道,別看明朝專權擅政、禍國殃民的權閹巨宦層出不窮,其實宦官自己並沒有什麼權力,司禮監是代行皇帝的批紅之權,東廠是皇帝的耳目,都完全被皇帝控製在手中,無論是何等權勢熏天、囂張跋扈的權閹,都不過是皇帝豢養的一條狗,皇帝殺之也如殺一條狗一般——劉瑾失寵,武宗正德皇帝在豹房淫樂之餘,從門縫中塞出一張二指寬的手劄,權傾朝野的“立皇帝”立刻被抄家滅族、淩遲三日而死。也就是說,削弱宦官權力,實際上就等於削弱皇帝的權力,這些權力資源自然要落入外朝之手,內閣權力勢必膨脹,若有權臣心懷不軌,就有可能會出現篡位奪權、改朝換代之事。因此,權臣對於皇權的威脅要比權閹大許多,兩害相權取其輕,按照一個皇帝的正常想法,應該是寧取宦官不取權臣,並且用宦官集團的力量牽製文官集團,確保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也是明朝中後期大多數皇帝的選擇。

但是,曆史已經證明,這種選擇是錯誤的。那麼,能不能換一種思路,走另一條路來試一試呢?不管怎麼說,通過嚴格的科舉考試製度選拔出的文官,特別是經曆了殘酷的政治鬥爭脫穎而出的內閣輔臣,無論是整體素質,還是個人才能,都要比粗通文墨甚至近乎文盲的宦官要高出許多,由他們來治理國家,對國家的發展應該更有好處。此外,或許是因為他並不是嘉靖本人的緣故,對於朱明皇權的永遠延續沒有那麼強烈的渴望,他甚至認為,哪怕是被曹操那樣的奸雄竊國自立,也比把家產都讓九千歲那樣的閹奴敗光,被外族侵略者乘虛而入的好——至少曹操及其子孫都是漢人,即便朝代更迭,應該也不會出現“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那樣慘絕人寰的曆史悲劇!

朱厚熜的這個抑製內官幹政的想法由來已久,要施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尤其是這幾年推行嘉靖新政,將全天下宗室勳貴、文官士紳都得罪光了,以致武將投敵、文官造反,宗室勳舊又在江南扯旗造反。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削弱他手中唯一完全掌控的宦官力量,簡直是在找死!因此,他不得不把這樣的想法暫時擱下了。

熬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日子,如今情勢已與當時大為不同,朱厚熜挾平定江南叛亂的大勝之威,將所有窺測天位或反對新政的宗室勳貴、文臣武將都一網打盡,皇權得到了極大的鞏固,他在朝野上下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真可謂是“君臨天下,統禦四海,呼吸間隱隱有風雷之聲”。那麼,應該是到了徹底割除依附在皇權身上的宦官這塊毒瘤的時候了。

說起來,黃錦虐打楊繼盛一事,不過是給了他一個理由,或者說是一個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