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海艦隊(2 / 2)

這個時候,身後跟上來一騎,馬上坐著一位身穿藍色文官官服的年輕官員,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製科進士徐渭,他已被授予東海艦隊從七品經曆官。他掙紮著從馬上爬了下來,身子卻一趔趄就要跌倒,剛剛跳下馬的戚繼光的兩名親兵趕緊扶住了他。

徐渭羅圈著腿,晃晃悠悠地在地麵上站定了,卻依然邁不動腿,那兩名親兵又攙扶著他,一瘸一拐地跟了過來。

見那兩名哨兵一絲不苟地查驗戚繼光和親兵的腰牌,徐渭好奇地問身旁戚繼光的親兵隊長王小六:“王將軍,他們既知是戚軍門回營,為何還要查驗腰牌?”

王小六低聲說:“大人有所不知,我營中規矩,一向隻認腰牌不認人的……”

徐渭熟讀兵書,自然知道軍紀的重要性,從這件小事之上便可一葉知秋,不禁感慨地說:“久聞戚家軍軍令如山,今日一見,名不虛傳啊!”

戚繼光回過頭來,已是一臉的肅殺之色:“這裏不是什麼戚家軍,我大明朝的軍營都是朝廷的軍營,不是哪一家一姓的軍營!”

說話間,就查到了徐渭。哨兵蒲扇大的手伸到了徐渭的眼前:“請這位大人出示憑信。”

徐渭還未到軍中,自然沒有腰牌,忙從懷中掏出吏部的官牒文憑,遞了過去。

那名哨兵顯然不太認字,對官牒上那方朱紅色的吏部大印看了又看,確信無疑之後才還給了徐渭。

掛衛指揮使銜東海艦隊副提督汪宗瀚已接報訊奔出轅門,躬身抱拳齊眉:“末將見過軍門。”

戚繼光伸手將他扶了起來:“伯駿兄(汪宗瀚的字)不必多禮。”

戚繼光與汪宗瀚原本就惺惺相惜,組建大明水師東海艦隊一年多來,又配合默契,相處得也十分融洽。因此,循軍中規矩見禮完畢之後,汪宗瀚也就不再客套,感慨地說:“早上就接到了滾單,知道你要回來。唉!幾千裏的路,又是大熱的天,不到十日就趕了回來,也太辛苦了。”

“王命下,怎能不俟駕而行?不過,若說辛苦,還是苦了我們這位徐先生……哦,如今他已被授我艦隊經曆,該改口叫徐大人了。”戚繼光笑眯眯地招呼身後被兩位親兵攙扶著的年輕人:“文長,這位就是我與你時常說起的汪伯駿汪軍門,是我艦隊副提督,我不在的這段日子,軍中諸事皆由他署理。”

徐渭慌忙甩開攙扶他的親兵的手,躬身向汪宗瀚長揖在地:“屬下徐渭見過汪軍門。”

汪宗瀚此前已從邸報上得知朝廷委任一名名曰“徐渭”的製科進士為東海艦隊從七品經曆,卻沒有想到戚繼光對他竟然稱“先生”而不名,心中立刻為之一動,一邊伸手攙住徐渭,一邊轉頭問戚繼光:“莫非這位徐大人便是……”

“哈哈,伯駿兄料得不錯!”戚繼光得意地說:“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今次上京,可謂不虛此行啊!”

“哎呀呀,原來竟是徐先生!”汪宗瀚象方才給戚繼光行禮一樣,竟給徐渭行了個正規的軍中大禮:“半年前就拜讀了徐先生的靖海禦倭方略,自本人以下,我艦隊上下官佐都好生佩服得很。日後共事,還請多多指教。”

“豈敢,豈敢,軍門謬讚,屬下愧不敢當。”徐渭慌忙拱手回禮,說:“渡江一戰,軍門忠義神勇之英名遠播四方,屬下景仰已久……”

汪宗瀚世襲軍戶出身,脾氣又火暴,平日說話“三字經”不離口;而徐渭雖說是個文士,卻也是個性情中人,從不冒酸氣。見他二人這麼咬文嚼字的客氣,戚繼光覺得十分好笑,便擺擺手說:“好了好了,日後還要在一個鍋裏攪馬勺,這種客套話就不必再說了。快些進去吧。”

東海艦隊雖說是個前所未有的軍隊,但與明軍所有兵營一樣,進了轅門,是偌大一塊校場,穿過校場才是帥帳。汪宗瀚一邊往裏走,一邊問道:“邸報上還說要將營團軍前軍和河南衛所軍一並劃歸我們艦隊組建什麼……哦,對了,組建水師陸戰隊!怎麼,老曹他們沒有跟你一起來?”

“唉!再別提了!”戚繼光搖頭苦笑道:“為了這件事,誌輔兄——哦,就是營團軍指揮使俞大猷俞軍門,他表字誌輔,我一直以兄事之——跟我大吵了一場,多年過命的交情也不講了,一直把官司打到了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