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優先地呷著清酒,裝作對他們談論的那些戰國大名之間亂七八糟的事情毫無興趣,卻一直在留心,沒有讓一個字從他們的耳邊漏掉。聽他們提到了尾張的織田氏,他心中頓時一凜,怕引起那些人的懷疑而不敢直接追問,便裝作疑惑地問道:“聽諸位說的這麼久,說來說去都是中國的大名。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天時不如地利’那些近國的大名們難道都沒有上洛的意願?”
“生逢亂世,誰不想號令天下?”有人歎道:“可占據京畿附近的大名都隻領有一國或國中幾座城,勢微力弱,別人率軍上洛經過他們的領地,若是為了維護武士的尊嚴而不願意投降,他們還要出兵迎戰。以他們的實力,怎能抵擋得住那些決心要號令天下的大名們的上洛大軍?因此,對於近畿許多家族來說,占有這樣的地利,還不如沒有啊!”
“真的都不行嗎?”汪直一步一步地將話題引到了自己關心的地方:“近江的淺井氏、越前的朝倉氏、美濃的齋藤氏,還有尾張的織田氏,這些大名都沒有實力上洛?”
有人毫不客氣地說:“沒有大名率軍上洛,他們勉強還能保住領地;有人上洛,第一個完蛋的就是他們中間的某一位!”
“話也不能這麼說,”有人反駁道:“美濃的守護齋藤道三先當和尚,後來從一個小小的賣油郎起家,當上了美濃原來的守護土歧賴藝的家臣,卻又和土歧賴藝的妾私通,殺死家主篡奪了美濃一國。如此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這樣的亂世也算是一號人物,否則也不會被人們稱為‘戰國第一陰謀家’,得到‘蝮之道三’的綽號。他或許還能有所作為……”
談興已被點燃,每個人都想靠自己犀利的詞鋒和卓然的見解壓倒對方,立刻就有人打斷了他的話:“齋藤道三治理美濃一國或許有餘,要上洛卻是休想。你們說說看,象他這樣‘下克上’的家夥,別說是高傲的武士,就是普通的百姓也不齒他的為人,誰會賣命為他作戰?還有,他跟土歧賴藝的妾三芳野私通之時,三芳野已經懷有土歧賴藝的骨肉,為了取得美濃一國,他把生下來的孩子當成自己的親生骨肉來養育,就是他的大兒子義龍。不過,義龍現在已經知道他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一定會為了土歧氏跟他為敵!”
“是啊!”有人附和說:“否則的話,道三那個家夥就不會為了壓製義龍,打算把自己那樣美貌的女兒嫁給織田家的那個‘尾張大傻瓜’了!”
第一個說話的人叫了起來:“你們太小看‘蝮之道三’了!那個‘尾張大傻瓜’織田信長是織田家的長子,家督的繼承人,‘蝮之道三’把女兒嫁給他,可不隻是為了壓製要替親生父親報仇的義龍,而是要拿女兒去換取尾張一國!”
又有人反駁道:“若是‘蝮之道三’真的這麼想,那他就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那個‘尾張大傻瓜’雖說是長子,有優先繼承家督之位的權力,可他既沒頭腦,又不懂禮儀,連領地裏的百姓都在背地裏叫他大呆瓜、無賴、小狐狸,怎麼可能得到織田家那些長輩和忠心耿耿的家臣們的擁戴?說真的,我一直在懷疑他能不能保住家督之位呢!”
他們議論的熱火朝天,爭執的麵紅耳赤,誰也沒有注意到,當他們第一次提到織田信長這個名字的時候,汪直端著酒杯的手突然微微顫抖了一下……
注1:中國--日本自平安時代起開始使用的一個稱謂,當時以首都京都為中心,根據距離遠近將國土命名為近國、中國、遠國三個地區。中國地區指本州島西部的山陽道、山**地區,北麵日本海,南臨瀨戶內海,大致包括現在的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和山口縣五個縣。
注2:當時的武田信玄其實應該叫武田晴信的,後來才改成信玄。但日本那些家夥經常改名字,為了避免讀者混淆,本書中提到的大部分人物都隻用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字。
注3:南北朝--鐮倉幕府末期,武家統治腐朽到極點,後醍醐天皇趁勢樹起倒幕大旗,幕府軍統帥足利高氏臨陣倒戈,推翻了北條氏鐮倉幕府。其後,足利高氏欲恢複武家統治,後醍醐天皇出走,建立南朝。經過長期戰爭,雙方妥協,南朝歸於北朝,足利氏建立室町幕府,把持國家權力,鐮倉幕府時代的公武雙重政權結束,進入武家號令天下的時代。
注4:楠木正成:後醍醐天皇倒幕運動中崛起的著名軍事家,南北朝時期長期率領弱勢兵力對抗北朝足利大軍,屢戰屢勝,後因實力懸殊過大而戰敗自殺,留下遺言“願重生七次,消滅敵朝”。其“七生報國”之誌被視為武士道的典範。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盛行,需要樹立一個以忠誠為特征的典型以激勵年輕軍人為國家賣命,楠木正成被奉為“軍神”。為此,身為北朝天皇後裔的明治天皇不惜否認自己的祖宗,奉南朝為正統,北朝曆代天皇不列入天皇的傳承係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