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指點迷津(二)(2 / 2)

朱厚熜點點頭:“這麼說,你在寶源號有存銀十萬嘍?”

賀蘭石心中“咯噔”一下,難道自己成了“懷璧其罪”的楚人?忙說:“微臣不敢欺瞞皇上,寶源號是微臣家的祖業。不過,微臣辱蒙皇上恩典,許以大同市舶副使之職之後,就專一為皇上盡忠,為朝廷效力,寶源號已交由舍弟掌管,若非有事,平日也從不與來往,更沒有銀錢來往。”

“嗬嗬,欲蓋彌彰。沒有銀錢來往,憑什麼就能隨意支取十萬現銀?開個玩笑而已,不必跪了。”朱厚熜抬手阻止了又要下跪請罪的賀蘭石,問道:“你家的寶源號是個什麼樣的店鋪,為何可以兌付銀子?”

“回皇上,太祖高皇帝立國之初,隻許用錢、鈔;至正統年間,朝廷廢弛用銀之禁,官商百姓平日開銷,既可用錢、鈔,亦可用銀,也可用黃金。金銀錢鈔混用,加之銀論成色、錢分好劣,使用起來極不方便。鄙家先祖就開了寶源號,專司金銀錢鈔之間的兌換。寶源號起初隻是一個小小的錢鋪,曆經幾代人苦心經營,生意日漸興隆,才有了今日之規模。”

“如今的寶源號已成了京城第一大銀號,大概也就不隻是專司金銀錢鈔之間的兌換了吧?”

“皇上睿智。寶源號如今的主業還是銀錢兌換,也兼營存款、放款和彙兌。”

“存款、放款朕大致還明白一點,惟是這個彙兌,到底是何意思?”

賀蘭石剛要回答,朱厚熜卻又擺了擺手,說:“這是你家的祖業,你賀蘭石自然答得出來,朕來考考他們。叔大!”

張居正忙應道:“臣在。”

“朕知道你對曆朝曆代的錢法做過一番研究,你來給朕說說,賀蘭石所說的‘彙兌’,究竟是何意思。”

“是,皇上。”張居正侃侃而談:“彙兌始於盛唐,叫做飛錢,又名便換。唐時各道地方衙門都在京城設有進奏院,專司與朝廷公文往來,各軍、使亦然。各道商人在京出售貨物之後,若是不願或無力攜帶所獲現錢返鄉,可交於本道進奏院,由進奏院開出票券,各持一半。商人返鄉之後到有司衙門合券核對,如若無誤,即可領回現錢。因隻是票券往來,現錢跨地交割,是曰飛錢。不獨各道進奏院經營飛錢彙兌,朝廷戶部、度支、鹽鐵等衙門,以及在各道有聯號或有生意往來的巨商大賈也經營此業。”

“張太嶽畢竟是張太嶽,這麼複雜的問題三言兩語就說清楚了,言簡意賅,足見你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朱厚熜稱讚一句之後,又問道:“這麼做有何好處?”

“回皇上,飛錢既避免了商人攜帶現錢長途跋涉的風險,各道上繳朝廷的賦稅收入也可就在京城以商人寄存的現錢交割,減少了各道運錢進京的麻煩,一舉兩得,是以又名便換。我朝各大錢莊、銀號開出的銀票,就等若唐時的飛錢。官民商戶存銀於錢莊、銀號,無論身在何處,開出銀票,持票人便可到錢莊、銀號兌換現銀。隻要錢莊、銀號信譽卓著,見票即付,他們的銀票便等若現銀,能通行天下。賀蘭石家的寶源號便是如此。”

朱厚熜將目光投向了賀蘭石:“賀蘭石,張太嶽的解說可準確否?”

“完全無誤。隻是……”賀蘭石汗顏一笑:“鄙號在北地數省算是小有名氣,商賈百姓也樂意接受鄙號開出的銀票,但在江南各地,卻隻有少數都市大邑可以流通。若說通行天下,實在是有心無力。”

朱厚熜追問道:“為何如此?”

賀蘭石解釋道:“鄙號囿於規模所限,隻能在江南幾處都市大邑開設分號,能兌換現銀,江南諸商覺得不甚方便,便不願接受鄙號開出的銀票。”

“你們經常要去往江南各地采辦糧食和絲綢、茶葉、瓷器等物用於與蒙古各部互市,銀票不能流通,豈不是也給你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皇上睿智。”

“你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賀蘭石苦笑道:“回皇上,先前還能委托與鄙號有生意往來的江南商號代辦銀票,定期結算,交割現銀。這兩年裏,徽商與我們晉商一南一北,分掌海市、馬市,關係就淡了下來,亦不再有許多生意上的往來,銀錢交割也就很不方便。鄙號也隻有自行解運現銀前往絲綢、茶葉和瓷器產地購貨。”

“長途跋涉,攜帶現銀很不安全啊!”

“皇上睿智。鄙號隻能多多雇傭護衛,或委托鏢局押送。”

“雇傭護衛或委托鏢局押送的開銷定然不少吧?”

“皇上睿智。每年約莫有一成半到兩成的利潤,都要用在這項開支上。”

朱厚熜看著提到此事就愁眉苦臉的賀蘭石,突然大笑起來:“哈哈哈,朕剛才說你們碰著金飯碗討飯吃,就是在說你們白白損失了這麼大的一筆財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