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改稻為桑(2 / 2)

會議的最後,照例是朱厚熜做總結講話,算是給禦前財務會議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年年難過年年過,仰賴我大明列祖列宗護佑和諸位愛卿實心用事,嘉靖二十八年總算是過去了。說實話,朕一直沒有顧得上總結回顧,方才聽諸位愛卿奏陳,朕才意識到,過去的一年朝廷還真是辦成了不少大事情,尤其是組織軍事演習,耀兵異域,宣我大明國威,使四夷賓服,群虜歸順,為我大明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辦飛錢彙兌、辦理民間郵驛,上利國家、下利百姓,又給我大明經濟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商貿繁盛,百業興旺,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我大明朝中興有望,盛世可期啊!”

皇上定下了調子,與會諸人都不敢另持一辭,跟著嚴嵩跪了下來,齊聲說道:“上天庇護,祖宗保佑,明君在位,天下歸心,隻要我等臣子盡忠職守、實心用事,我大明必定如日中天!”

朱厚熜笑道:“中興偉業,朕與諸位愛卿共創之;華夏盛世,朕亦與諸位愛卿共享之!”

眾人再度望闕叩拜:“謝皇上恩典!”

朱厚熜說:“諸位愛卿快快請起。不過,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聽到這句話,諸位大臣心裏同時一凜:以皇上九五之尊,與臣下稱“同誌”,已是不妥,若因共創大明盛世而論,需君臣和衷共濟、同心協力,還勉強能說得過去;但所謂“革命”,多指改朝換代,如商革夏命、周革商命等等,這個詞豈是能隨便用的?若非說話之人是皇上本人,隻怕難逃抄家滅族之禍!

朱厚熜卻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犯了封建王朝的一大忌諱,仍自顧自說道:“近年來,朝廷與蒙元各部交好互市,我大明海軍又基本剿平了為禍東南的倭寇,肅清了海路,西北的馬市和東南的海市發展都十分迅猛,大同晉商去年又順利打通了與西域諸番往來通商的絲綢之路,我大明所產的絲綢、瓷器和茶葉已遠銷諸國,尤其是絲綢棉帛,曆來都是蒙元各部、西域諸番和南洋諸國求索無限的商品,前幾年朕在江南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將數十萬畝稻田改為桑田,每年增產絲綢近二十萬匹,仍是供不應求,每年能為國家增加賦稅收入高達幾百萬兩銀子,帶動絲織、棉紡、水陸運輸等相關行業發展,所創造的利潤更是難以計算。如何才能扶持其抓住曆史機遇,加快發展步伐,將我大明的絲綢銷往世界各地,還需諸位愛卿周全謀劃。”

皇上說到具體的政務,身為內閣首輔的嚴嵩就不能不趕緊表態了:“皇上聖明。增產絲綢關鍵是蠶絲,有了蠶絲,隻要增加織機織工即能多產絲綢。氣候使然,隻有浙江適宜種桑養蠶,曆來江蘇的絲綢也多靠浙江供應蠶絲。近年來,江南各地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浙江就走在了前麵,各地百姓有種桑養蠶繅絲的經驗。臣以為,可更進一步,將浙江一半的農田改為桑田,一年當可產絲綢一千萬兩以上,增產二十萬匹絲綢。”

朱厚熜問道:“農田都改了桑田,浙江百姓吃糧怎麼辦?”

“回皇上,從外省調撥。”嚴嵩說:“這幾年裏,每年從外省給浙江調撥的糧食高達二百萬石;加之北方糧食連年增產,對江南的依賴已大為緩解,浙江稻田改為桑田,每年再增調糧食就是。至於外省調撥糧食一定比本地產出的貴這一問題,每畝桑田的收益本就比稻田要高出至少三成;加之皇上如天之仁,在朝廷推行改稻為桑國策之時早已明發上諭,所改桑田仍按稻田起課征稅,不許增加賦稅,百姓得了偌大好處,無不頌揚君父聖恩,踴躍種桑養蠶,有了絲源,江南諸省各增加幾千架織機,每年增產二十萬匹絲綢不成問題。”

江南的絲織棉紡業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先行者,朱厚熜也早就提出了改稻為桑的國策,隻不過是因為嘉靖二十三年江南發生叛亂,需要休養生息、恢複元氣,這兩年裏才沒有大力推行而已。此刻聽嚴嵩侃侃而談,把各種問題都考慮到了,他心裏十分高興,就說:“好!這件事就依嚴閣老的意思去辦,內閣下去議個詳細的方略來,然後給坐鎮江南的夏閣老下廷寄,讓他主抓此事。一船船的絲綢運出去,一定會給我大明運回一船船的銀子來!”

群臣都被皇上的樂觀情緒感染了,再次跪下,齊聲頌揚道:“聖明無過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