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厲行“以文統武”製度,武進士跟目下被視為“出朱非正色”的製科進士一樣,非但不排名次,沒有資格,連緋袍簪花、長街誇官、上殿舉行傳臚儀式、皇上禦賜瓊林宴等一應禮儀慶典活動都免了。否則的話,以戚繼光的赫赫威名和卓著戰功,除了他,隻怕也沒有人敢當武狀元--敢說自己比戚繼光厲害?敢不敢各帶五百兵士校場上見個高下!
至於在應試軍官將佐和武舉中發現人才,或許是因為明軍各級軍校教育係統尚不完備,還沒有能夠大量地培養出軍事人才;也或許是戚繼光本身就是名將,眼光太高的緣故,因而沒有人能入他的法眼。
朱厚熜也知道,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是古今至理;而且,兵者,凶也,遴選軍官跟上一科選拔時務科進士一再降低取士標準不同,若是“寧濫毋缺”,那可就是在拿將士們的性命開玩笑!因此,三年一屆的武科春闈沒有發現一個可堪大用的軍事人才,盡管讓他覺得很遺憾,卻也沒有辦法,隻得讓兼任黃埔軍校校長的張茂和兼任教務長的楊博加快軍校籌建步伐,盡快把各軍選送的營團級軍官集中整訓;又命戚繼光、徐渭他們加強東海艦隊隨營軍校的建設,盡快培養出合格的海軍軍官,同時,叮囑他們重點培養前年選調到東海艦隊任職的朝鮮水師軍官李舜臣等人。
李舜臣,字汝諧,朝鮮德水人,出身李朝王族,不過年代久遠已不可追,到了他這一輩已是舊日王謝,不複有往日榮耀。他當年應試朝鮮李朝武科,中武進士後被派到中朝邊境,防備近年來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各部。可惜他戰績寥寥,勝少負多,在原本就孱弱無能、戰力低下的朝鮮軍中也不值一提,一直鬱鬱而不得誌。卻不曾想,嘉靖二十六年的某天,大明王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突然親下手劄,將他欽點到東海艦隊學習,其後又被朱厚熜以“掛職鍛煉”的名義留在了大明軍中任職。對於這一難得的殊榮,奉大明為主的朝鮮李朝當然欣然應命,李舜臣本人既覺得無比榮幸,卻又覺得莫名其妙。
對於大明皇帝的這一驚人之舉,大明王朝和朝鮮李朝的當朝大僚們,以及東海艦隊戚繼光、徐渭等人都看得很清楚,不外乎是為了幫助朝鮮整飭武備,提高戰力,以防備倭寇入侵而已。
倭寇多是本國戰亂中戰敗淪為浪人的武士或是倭國薩摩番等諸島的島民,無以為生,隻得糾集成夥,下海為寇。東海艦隊如今加緊清剿倭寇,已逐步將倭寇趕出了大明海疆,那些剽掠成性的家夥勢必要侵擾臨近的朝鮮、琉球等國。這兩個國家都是大明藩屬之國,也一直對大明忠心耿耿,琉球孤懸海外,國小式微,大明可以派出東海艦隊一部予以協防,幫助其保靖安民;而朝鮮三千裏河山,隻靠天朝上國駐軍保護就不妥當,要白白花費大明百萬錢糧,還得立足於自力更生。可是,朝鮮李朝雖說擁有幾萬人的常備軍,但因國家承平近兩百年,官不知兵,兵不習戰,戰力實在不足以禦敵於國門之外。
朱厚熜對此非常清楚--在另一個時空的曆史上,“猴子”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立刻攻打朝鮮,要作為進一步攻打大明的跳板,而朝鮮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國王跑到鴨綠江邊申請到中國政治避難。若沒有大明王朝出於國際主義精神毅然決然地出兵抗日援朝,隻怕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的朝鮮李朝那時候就得淪為流亡政府了。不過,這一場被稱為“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戰役,也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國力,為明朝滅亡埋下了伏筆。既然自己穿回來成了人家朱明王朝的皇帝,就不能不盡一點責任,為此,他未雨綢繆,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兩大策略,一是派出大都督府右副都督僉事、安國郡主郡馬趙隱為大明王朝宣慰欽使,帶著大批明軍中下級軍官前往朝鮮,督導朝鮮加緊修建港口並訓練朝鮮軍隊;二是把李舜臣等朝鮮軍官選調到大明東海艦隊學習、掛職鍛煉,以戰代訓,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和指揮水平。
把大名鼎鼎的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羅致到大明軍中任職,朱厚熜也並非完全出於國際主義精神,沒有一點私心。他曾密諭戚繼光、徐渭等人,不但在兵法戰術上對李舜臣傾囊相授,平日也要多與他結交,多給他講一講大明皇帝,也就是朱厚熜如何如何禮賢下士識才重才的故事,以期日後能把他留在大明,為天朝上國所用。
不過,朱厚熜也明白“強扭的瓜不甜”這一淺顯的道理,還專門提醒戚繼光和徐渭,此事既不能操之過急,更不可強求,即便日後未能如願以償地從自己的藩屬之國朝鮮挖走李舜臣這位天才的海軍將領,也能壯大朝鮮水師的實力,為日後遠征日本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