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查驗粥廠(2 / 2)

朱厚熜點點頭,又問那位衙役:“既然你們管事的推官不在,我就隻好問你了。你們這一鍋裏下了多少米?”

那番君臣奏對已被那位衙役聽了去,見他連“四老爺”是什麼官職都不知道,心中更是隱約覺得這人來頭大了,大概少說也是省裏來的貴人,話語又不利索了起來:“回……回爺的話,一……一石。”

“這裏有多少口鍋?”

“十……十六口。”

“外麵的災民有多少?”

“府裏發簽子在我們西城粥廠領賑糧的災民共有四千一百多人。”

明朝的一石米重120斤,十六石米重1920斤,按一斤16兩製計算,共7680兩,攤到四千一百多位災民頭上,每人還不到二兩。官府發賑的規矩定例是一天兩施,也就是說,每人每天的賑糧最多隻有四兩,比朝廷規定的每人每天八兩賑糧整整少了一半!這一半的糧食都到哪裏去了?這可是災民的救命糧啊!

朱厚熜似乎有些不相信,拿起鍋沿上的大木勺在騰著滾滾熱浪的粥鍋裏攪了兩下,然後舀起了一勺。果然,粥稀亮地能照得見人影!

“嗵!”的一聲,木勺被扔進了鍋裏,再回過頭來,他的臉上已經再次蒙上了一層鐵青色,聲音也因壓抑不住的憤怒變得嘶啞了起來:“你們每天就給災民施這樣的粥?這樣一鍋清湯寡水的東西,給外麵那些已經餓得站都站不穩的災民吃,還能叫救命粥嗎?大明朝的官員,還有你們這些公差吏目,吃得都是朝廷的俸祿,是百姓上繳國家的錢糧賦稅,你們這麼做,對得起朝廷嗎?對得起外麵那些拿著碗等著朝廷救命的災民嗎?啊!你們說,說呀!”

那位衙役還是不知道對麵這位中年儒生到底是誰,但此刻已料定他不是省裏來的大人,就是京城裏來的禦史大老爺,當即腿一軟就跪了下來:“大老爺明鑒,小的們知道這是救命糧,萬不敢昧著良心給吞了。但小的們都是當差的,老爺們運多少糧來,小的們就下多少米,一顆也沒敢剩下啊!每日用糧的單子都有四老爺簽字,再報二老爺,二老爺還要呈大老爺簽字……”

朱厚熜陰冷地一笑:“告訴你們那什麼四老爺、二老爺和大老爺,朝廷發賑的規矩原先隻有兩條,叫‘插筷不倒,冷掬可食’。如今改了,又加了兩條‘筷子浮起,人頭落地’。我今天沒有帶筷子來,也就不驗看了,明日上午你們施粥時,我會帶一把筷子來。鬆江府上上下下幾十位官員,還要你們這些公差吏目想要活命,讓他們自己看著辦!”

說完之後,他轉身就走。

高拱等人趕緊跟著離去,一邊走,一邊都在心中暗中佩服:皇上如今越發睿智了,盡管已經怒不可遏,卻依然沒有喪失冷靜,知道此刻鬆江府有十數萬災民嗷嗷待哺,還要靠知府衙門的一幹職官司員去安撫災民、力促救荒,斷然不宜興大獄,至於他們貪墨之情事,完全可以等到聖駕抵達南京之後,派來職官接任知府,再徹查嚴辦……

那位衙役聽到那位中年儒生如此陰冷血腥的話,早已嚇的魂不附體,等他們走出好幾步了,才回過神來,喊道:“請大老爺示下姓名,小的才好給各位老爺回話。”

朱厚熜回過頭來,說:“告訴你們趙知府趙大老爺,我叫--”

高拱突然搶著說道:“我家老爺叫高拱!”

朱厚熜明白,高拱是擔心自己盛怒之下報出自己的名字,或者報出什麼“王上白”這樣的名字,如此淺顯直白的字謎,當然難不住天下第一人的狀元知府趙鼎,傳了出去,難免驚悚天下……

仍舊鑽過麻繩,朱厚熜突然停住了腳,麵對著外麵那些等待施粥的災民們深深地一揖在地。

那些災民早就將粥廠裏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盡收眼底,也都被震懾住了,此刻見到這位能把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們都治住的中年儒生突然向自己行大禮,都嚇得紛紛後退,有機靈點的幹脆就跪在了地上,一邊叩頭,一邊說:“大老爺公侯萬代!”

見有人跪了下來,“呼啦啦”所有的災民都跪下了,七嘴八舌地叫著“大老爺”,忙不迭聲地說些“大富大貴”、“公侯萬代”之類的吉利話。

朱厚熜淒苦地一笑,什麼話也沒說,從災民們閃開的通道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