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清流循吏(2 / 2)

“哈哈哈,”朱厚熜笑著擺擺手,打斷了他們的告罪:“你們聽到朕說道清流,是不是以為朕還對你們當年上疏的事情耿耿於懷?朕的記性沒那麼好,肚量更沒那麼小!其實,在朕看來,清流也有清流的好處,至少不象那些貪官墨吏一樣為非作歹、欺淩百姓嘛!高肅卿兼任吏部文選郎之初,朕就對他說過,朝廷選官用人,應該遵循一個原則‘以清流匡正人心,用循吏擔當國事’。不過,魚和熊掌若能兼得,豈不更好!隻是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而已,朕也隻能退而求其次了。”

聽皇上這麼說之後,趙鼎和齊漢生兩人還是麵有愧色,不能釋然;就連高拱、張居正這兩位天子近臣也都是麵色緊張,支著耳朵傾聽,大概他們都不敢自認自己既有清流的操守品行,又有循吏的膽識才幹,於是就都在心裏尋思著自己到底是皇上所說的可以匡正人心的清流,還是可以擔當國事的循吏。

見眾人都如此緊張,朱厚熜索性把話挑明了:“說真的,你們兩人是名滿天下的飽學之士,此前又一直在翰林院這樣的清望衙門任職,不免沾染了不少清流習氣;加之從未擔任過地方官,朕一直擔心你們不知為政之艱難,也不知如何親民愛民,驟然將你們拔擢到蘇鬆知府這麼重要的位置上,朕是冒了險的!為何要這麼說呢?”

這個問題關乎皇上選人用人的眼光,自然沒有人敢接話作答,朱厚熜便自問自答道:“概因知府縣令,負有守土安民的責任,是直接麵對百姓的官。治天下者以民為本,欲令百姓安居樂業,惟在知府、縣令。一個府有了一個好知府,則合府安穩;一個縣有了一個好知縣,則全縣生靈有福。若天下的知府、縣令,都能賢明端正,朕這個皇上就可以垂拱於廟堂之上重廊之下,無為而治;我大明的百姓也都能安享太平盛世了!朕不曾在東暖閣召見過你們,但高肅卿、張太嶽他們兩人是知道的,在朕的東暖閣裏立著六扇屏風,上麵繪的不是山水勝景,而是刻著天下省府州縣的職官名表。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一百五十九個府、一千三百多個縣,哪一個府、哪一個縣由誰擔任知府、縣令,朕一目了然。哪怕是萬裏之外的一個縣令開缺,職官表上就有一個空缺,若是三日還未補上,朕就要下手劄責令吏部奏明原因。朝廷的邸報、各地的奏折,朕也是每日必看。因此,朕雖說是常年深居九重,卻也可自誇一句,天下的官政民情,也算是了然於胸。所以,你們不要以為山高皇帝遠,你們的言行舉止,都在朕的深切關注之中。誰是玩忽職守魚肉百姓之徒;誰是忠於職守勤勉盡責的好官,朕心裏還是有數的。”

見齊漢生又羞愧地低下了頭,朱厚熜覺得自己的話說的過於嚴厲了,便把語調緩和了下來:“今次南巡,朕不惜違背朝廷禮儀法度,微服潛行,專程趕到你們蘇鬆二府,就是想看一看朕有沒有用錯人。崇君出身蘇南豪富世家,難得還能深知民間疾苦,既不肯盲從上司衙門,貿然推行‘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還不惜毀家紓難,拿出巨萬家私替朝廷賑濟災民。子方(齊漢生的字)提出的方略雖說不夠完善,但是知錯能改,寧可讓朕治他妄獻治國方略之罪,也不肯屈從那些鄉宦士紳賤買百姓的田地,偽造既能賑災撫民、又能推行改稻為桑之國策的政績來糊弄朕,也算是能體察治下百姓之苦。看來,朕把你們從翰林院外放江南當知府,這個險是冒對了!你們兩人和高肅卿、張太嶽一樣,既有清流的節操,又有循吏的才幹。朕時常夙夜難眠,慨歎國事蜩螗人才不濟,看來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朕的眼光不及啊!正所謂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隻要留心,國朝大有能臣良吏在!”

這句話算是給剛才那一大段話作了個皆大歡喜的注解,高拱和張居正心裏如同喝了一杯蜜水一般熨帖,趙鼎和齊漢生兩人更是激動得麵色潮紅,囁嚅著說:“皇上如此盛讚,微臣、微臣愧不敢當……”

不過,激動歸激動,以趙齊二人的大才,不會不知道皇上這麼說是在為下麵的話做一鋪墊,兩人隨即便收斂了心神,等著聽皇上的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