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都金陵(1 / 2)

南京東連鍾山,西據石頭,南接秦淮,北帶玄武,其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的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範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的古城。自三國東吳政權而始,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在此定鼎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稱。

元時,這裏被稱為集慶。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時稱吳王的朱元璋親督眾將從水陸兩路攻克集慶,將其改稱應天府,擴建舊城,修築宮殿於鍾山以南,並以此為根據地,征戰四方,爭霸天下,曆時十二年,先後滅掉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豪強,直至北伐滅元,建立了大明王朝,將應天府改稱南京,定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定為陪都,由此始有“南京”之稱。

六朝古都南京有著長達幾千年的悠久曆史,素有“北地胭脂,南朝金粉”之美譽,衣冠文物,冠絕江南。兩百年的國都地位,使這塊六朝金粉勝地越發顯得繁華昌盛:全城合計有裏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裏,沿城一轉有一百二十多裏。城裏有大街幾十條,小巷幾百條,都是人煙稠密,金粉樓台。大街小巷,乘轎子的、騎馬跨驢的、步行的人熙來攘往,終日不絕;街道的兩邊密密麻麻布滿了房簷不高,門麵寬敞的店鋪,來自四麵八方的客商就站在房簷下高聲叫賣,討價還價,即便不看那些店鋪的招牌,隻從他們的叫賣聲裏就能知道,無論是西北兩口的稀罕皮貨,還是東西兩洋的舶來品,或是南邊蠻荒瘴夷之地的各種稀罕物事,都能在這裏覓得。誰也沒有統計過全城到底開設有多少家店鋪,隻知道單是大小酒樓,就有六七百座;此外,南方人嗜好飲茶,全城的茶社竟有一千多處,家家高朋滿座,人聲鼎沸,笙歌盈耳,香氣四溢。到了晚間,兩邊酒樓茶社都張掛起了明角燈籠,每條街道上足有幾千盞,照耀的整個街道亮如白晝一般,夜行的路人不需要打燈籠,也絕對不會有任何一處顯得幽深陰暗。更不用說城裏那條天下聞名的秦淮河,水滿的時候,畫舫遊船穿梭其間,簫鼓樂聲晝夜不絕,把這個江南最大都會的文物風流,渲染到了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極致……

如果說,作為一個王朝的都城,南京在過去的各朝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局部性政權的中心的話,那麼,從明朝開始,南京便正式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這裏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國都、太祖陵寢所在,龍脈之所出的安徽鳳陽距離這裏也不遠,即便是明成祖朱棣篡奪了侄兒建文皇帝的天位,將都城遷到了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之後,出於對祖宗的尊重,仍把南京定為留都,至少在名份上,保留了南京特殊的政治地位。除了內閣之外的一整套政府班底,如宗人府、五軍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國子監等等,凡是北京有的,南京也是一樣都不缺。

中國古代的都城,通常都會采取方形規製,將宮城設置於中部偏北的舊製。唯獨明初修建的南京城,既要占據鍾山的“龍頭之前”的風水寶地,又要軍事防禦的現實需要防守,便依照周邊山水之勢築城,把建康故城、南唐金陵古城、石頭城和曆代作為州府治所修建的幾座小城都囊括在內,作為外廓城。所以,南京城從內到外輻射,分為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城四層,可謂集曆代城池之大成,整座城市也呈南北長、東西窄的不規則形狀。同樣,南京的宮城也位於城東的正陽門內。

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的宮城,南北長5裏,東西長4裏,呈四方形。宮城之內,以承天門為界,門以北便是紫禁城。穿過端門、午門走進去,迎麵依次聳立著“奉天”、“謹身”、“華蓋”三座大殿。東西兩側分別是“文華殿”和“武英殿”,以及附屬的“文樓”和“武樓”,這是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覲和舉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以北,一直到後宰門,則是許多名稱各異的宮殿,還有一座禦花園,被統稱為“後廷”,皇帝後妃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那裏,由明代而始,被稱為“紫禁城”。

皇宮為何被稱為“紫禁城”,有三種說法:一說是因為傳說中天帝居於天上的紫宮,皇權神授,地上的皇帝作為“天子”--天帝的兒子,因而居所被稱為“紫禁城”;一說是取“紫氣東來”中的“紫”字,以祥瑞雲氣象征天家威儀;還有一說,周天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其中紫微星垣在三垣的中央,是代表天帝的星座,皇帝受命於天,“太平天子中央坐,清慎官員四海分”,皇帝的居所自然就該被稱為“紫禁城”。南北兩京的紫禁城布置完全一樣,這也毫不奇怪,概因北京的紫禁城,原本就是按照南京宮城的藍圖興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