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都金陵(2 / 2)

在宮城的南麵,一條寬廣的禦道從承天門外的五龍橋,筆直地向著宮城的正門--洪武門伸展開去。禦道的東側,分布著除刑部之外的吏、戶、禮、兵、工五部和宗人府,還有鴻臚寺、欽天監和太醫院等;禦道的西麵則是名義上的最高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以及錦衣衛、通政使司、太常寺等衙門的所在地。這一點,就顯得要比各大衙門分散在各處的北京皇城更為整齊規範一點。原因無他--北京的皇城,是利用了元朝大都的舊城擴建而成;而南京的皇城,則幾乎是在一片空地之上,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精心設計,由被百姓口耳相傳幾乎成半人半神一樣的“神機軍師”劉伯溫規劃,動用百萬軍民,曆時21年修建而成的。

這偌大的一座宮城,作為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當年,自然是莊嚴神聖,壯麗非凡的。然而,自從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這裏極少有接待皇帝巡幸的機會,經曆了近兩百年的閑置歲月,不免荒廢失修,不複有昔年的威嚴氣象了。就連那些一直有官員派駐的衙門,也隻有幾個部的門堂還算整齊,大部分都是任憑牆垣傾塌,荒草萋萋而無人過問。至於掌管皇族事務,正副堂官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都是正一品的宗人府,更是因為吏部接管了它的職權,倒塌得隻剩下幾根門柱了。

嘉靖二十三年,江南叛亂,造逆的勳臣達官為了爭搶擁戴之功而發生內訌,這裏還曾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兵火浩劫,包括紫禁城在內的南京皇城也被燒得幾乎成了一片白地。幸好在迅速平定了內訌,擁立建藩江西的益王朱厚燁為監國,建立了偽明政權之後,為了標榜正統,凝聚士心,偽明政權不惜耗費國帑,盡發南都及周邊州縣的青壯民夫日夜趕工,大興土木,整修宮殿、官署,使原本凋敝殘破,又遭受兵火浩劫的帝王之居和百官衙署在很大程度上恢複了舊觀,重新顯現出了昔日莊嚴宏偉的王者之氣,南京紫禁城更成為了監國益王朱厚燁的燕居之地。

其後的嘉靖二十四年,剛剛從韃靼圍困京師的危局中解脫出來的朝廷--也正是此前被全天下人視為大明正朔,卻突然被同為朱明子孫的一幹藩王宗親和諸多勳臣顯貴拋棄的北京政府,傾全國之師南下平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克徐州等一係列重鎮,又強渡長江天塹,從水陸三麵包圍了南京。把持偽明政權的勳臣魏國公徐弘君、信國公湯正中和誠意伯劉計成等三位謀逆首犯遁逃,益王朱厚燁以下,偽明政權的一幹犯官罪員及叛軍將士去冠卸甲,自縛請降,王師兵不血刃,克複南都。南京再次回歸朝廷的掌握之中,這座曆經兩百年風雨的南京紫禁城,也因為它的主人遠在千裏之外的北京,再次陷入了寧靜孤寂之中。

不過,正如這些年來動蕩不安的朝局和劇烈變幻的社會一樣,這種寧靜孤寂注定不會持續多長時間,到了嘉靖二十九年五月份,就再次被打破了--一場聲勢絕對不亞於當年偽明政權的全麵修繕工程,在宮城裏緊急地施行起來。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一隊又一隊的騾馬大車從四麵八方調集到這裏,把滿載的磚瓦木石運進宮門,又把堆積如山的各種垃圾廢舊運了出來。宮城的幾個側門,終日進出著成群結隊的太監、軍士和工匠,他們各自在領班的驅使下,汗流浹背地忙碌著,顯出疲於奔命的樣子,使古舊而沉寂的城區,平添了一派緊張和慌亂……

原來,當今天子、禦極天下已經二十九年的嘉靖皇帝,就要駕幸南京,拜謁祖宗陵寢了!

也就是說,這座莊嚴肅穆的宮城在經曆了無數的風雨之後,終於迎來了它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