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內閣資政(2 / 2)

再加上南京六部的衙署一應俱全,安置應天府三司毫無問題,應天巡撫署衙門就設在位於承天門和洪武門之間禦道東側的原南京政府吏部之中。這日正午時分,一頂八人抬的官轎從這裏出來,朝著紫禁城這邊迤邐而去。看官轎前麵的排衙儀仗,正是應天巡撫劉清渠。

官轎沒走幾步,就到了禦道之上。雖說距離“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午門尚有一段距離,但是,不是得到皇帝聖恩特許的元老大臣,其他官員無論品秩,張傘羅蓋排衙行走禦道便是僭越的大罪,依律要抄家問斬,官轎隻能停了下來,劉清渠也不得不鑽出大轎,步行走過金水橋,進了午門。

七月中的南京,暑熱難耐,今天偏又是個大晴天,一絲風都沒有,火辣辣的毒日頭曝曬下來,天地間仿佛都是灼人肌膚的澳熱。走在青磚鋪地、無遮無攔的禦道上,一身官服齊整的劉清渠很快就汗流浹背,裏衣不用說如同水淋一般濕透了,外麵那身繡著五彩斑斕的錦雞的二品夏布官服,前胸後背都浸出了汗漬。偏偏行走在宮城之中,也依律是不能搖扇或舉手遮陰的,短短的幾步,讓這個已經年過六旬的老人著實苦不堪言。幸好他此行的目的地--東閣就位於紫禁城午門內東南角的不遠處,走不到多遠就到了。

與北京的宮城一樣,被稱為“東閣”的值房是內閣大臣們日常辦公的處所,環境十分清幽肅穆。從西邊的那道門進去,過了一座小牌坊,上首是一排五間朝南的寬敞平房。牌位下麵,分左右排列著內閣閣員們集體議事用的座椅和幾案。堂屋的東西兩側,各有兩個套間,由每位閣臣各居一間,用以處理公務。這裏的值房之所以比北京那邊的東閣少了兩間,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當初設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四輔官”,顧名思義,隻有四人。其後廢除“四輔官”,改設殿閣大學士若幹人,正是內閣的前身,卻沒有定員。到了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正式確立內閣製度,首次便遴選了解縉、胡廣、楊榮、楊士奇、胡儼、金幼孜、黃淮等七位年輕有才幹的官員進入內閣,以備顧問,自此便有了數目上限,可少而房空,卻不能違背祖宗成例,多到無法分配值房的地步。這是閑話,略表即止。

由於留都不設內閣,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裏,這裏一直是“門雖設而常關”,直到前內閣首輔夏言複出,就任新設立的內閣資政一職並被派駐江南,這裏才算是派上了用場。同時,正房東西兩側的誥敕房和製敕房,也因為平日裏多了幾位負責繕寫文書或跟隨夏言承差辦事的內閣中書舍人在這裏辦公,略微有了一點生氣。

剛走過東閣的那座牌坊,就聽到正房門裏傳來有人說話的聲音,劉清渠知道夏言正在閣裏,自己沒有白白地在這樣的毒日頭低下跑一趟,心裏稍微舒坦了一點。依他的品秩,以及與夏言非同一般的私交,原是不必待書辦通報之後才能進入的。但是,滿頭大汗淋漓地去見閣臣,總是失禮的舉動,他便猶豫著停住了腳步。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內閣中書舍人從西邊的製敕房走了出來,見到應天巡撫大人站在門外,慌忙施了一禮,問道:“劉大人可是要見閣老?”

“嗯。”劉清渠隨口問道:“夏閣老在閣裏?”

那位中書舍人應道:“回大人的話,剛剛工科王給諫來閣裏回事,夏閣老又讓人叫來了雷公公,此刻正在議事。”

劉清渠知道,那位中書舍人所說的“工科王給諫”,是南京工科給事中王瑤;“雷公公”則是南京鎮守太監雷鳴,這段時間,上上下下都忙著恭迎聖駕,負責皇宮修繕工程的南京鎮守太監和工科給事中一起到內閣議事,實在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但是,劉清渠卻從聽他的話語之中帶著一絲擔憂,更多的則是莫名的興奮,也來了興趣,問道:“怎麼?他們是來找夏閣老打擂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