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不愧是大明第一陵,方圓極其廣大。通過那條寬敞的神道,沿途依次走過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禦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了欞星門折向東北,才算進入了孝陵的主體部分。在這條正對著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建有金水橋、文武坊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孝陵有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將以前曆代帝王陵寢前麵的筆直神道改成一個彎曲的形狀,頗出人意料。因此,自孝陵建成之後,對此就有不少說法。一說是因為朱元璋出身草莽,做事隨心所欲,修建自己的陵墓自然也要別出心裁;一說是朱元璋要讓孫權這條三國時的英雄豪傑替自己守陵,所以要避開梅花山山勢,使神道變得彎彎曲曲;一說是朱元璋不欲破壞獨龍阜的風水,順應山水形勢,設計出了這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寢陵布局。還有另外一說最為令人信服:曆代帝王陵寢中,有不少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意在取得“天人合一、魂歸北鬥”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崇仰天象,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寢設計成北鬥七星的形狀,“勺頭”為繞梅花山環行的導引神道;“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築,“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分別是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和寶城。但究竟是不是這樣,由於年代久遠,加之無論是官修的《太祖實錄》,還是起居注這樣的皇史晟秘檔,都沒有相應記載,也就無從考證了。
皇上禦極近三十年,這是頭一回前來拜謁祖宗陵寢,禮部當然非常重視,早就拿出了一整套的禮儀規範,連先去哪裏後去哪裏,由誰唱名由誰點香,到了某處該走幾步停留何處都詳盡無遺,不用說是極其繁瑣複雜的。不過,朱厚熜穿越回來這麼多年了,每年祭祀太廟社稷壇,以及郊祀天地等等禮儀活動也參加了好多次,自然知道該如何控製住自己的煩躁情緒,按照臣民百姓的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充當禮典官的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嚴嵩的指導下,老老實實地在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的靈前叩頭下拜,恭恭敬敬地給與自己八竿子也打不著的祖宗行禮如儀。
這麼一整套的禮典儀式忙活下來,半天時間就過去了。西墜的落日,正把最後的餘暉灑向廣闊無垠的蒼茫大地,也灑向這座大明王朝開國之君的神聖陵寢,使那默然肅立的十萬株鬆柏,那玩珠峰、獨龍阜和梅花山,那華表、欞星門和高大威武的石像生,全都籠罩著一層泛著紅光的金黃色彩,仿佛要燃燒起來似的。這樣瑰麗而奇幻的色彩,深深地吸引了朱厚熜的視線,使他想起來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大明王朝曾經有過的顯赫聲威和輝煌歲月;同時也使他想起來,恍如眼前如此淒美絕豔的西洋一般,昔日生氣勃勃的大明王朝已進入了中平守成之期,再接下來,便是無可挽回的沒落與沉淪。也許正是這樣一種複雜而又相互矛盾的雙重感覺牢牢地抓住了他的心,以至於他在緩步走過那條長長的神道之時,一句話也沒有說。直至過了下馬碑,呂芳恭請他乘上步輦之時,朱厚熜才驀然驚醒過來,最後一次回過頭去,凝望著遠處依稀可見的孝陵,在心中默默地對安葬在孝陵之中的那位曾經做過放牛娃、乞丐、遊方和尚,最終卻平定群豪,一統天下,把蒙古人趕回大漠,使萬裏膻腥如許的大好河山再次歸於漢家兒女之手的明太祖朱元璋,致以最由衷的敬意……
按照原定的計劃,次日上午,當先九名騎士手擎九麵清道龍旗開道;由隨行校尉手持著引幡、戟氅、金瓜、節鉞等名目繁多的器物作為引導;伴隨著一路“嗵嗵嗵嗵”響個不停的禮炮聲,朱厚熜乘坐著三十二人的巨型步輦,在數千名禦林軍的護衛下,率領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從正陽門進了大明王朝的留都--南京。
為了迎接聖駕,南京城裏所有的官府衙門都提前做了極其詳盡周密的安排,比如說,由五城兵馬司派出軍校,在聖駕進城所行經的路線上戒嚴;應天巡撫衙門提前指示沿途的裏正,安排臨街的店鋪和住戶把門窗粉刷一新等等--幸好這裏是太祖高皇帝定鼎的南都,幾條主幹街道都是一尺見方的青磚鋪成的,省去了恭迎聖駕時本來應該有的黃土鋪路、灑上清水等諸般防塵舉措。
到了聖駕進城的這一天,城中那些小巷的巷口,更是被木柵欄封閉了起來,每個木柵欄的門口,還站著兩名手提水火大棍的衙役,禁絕巷子裏的人出入;而那幾條寬敞的,可以容得下五匹馬從容並排奔馳的大街兩旁,則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軍校,他們身上跨著腰刀,手裏提著皮鞭,正在又虎視眈眈地環顧著四周,生怕出半點岔子。那些頭戴烏紗帽、身穿嶄新的圓領青袍的低級官員,各自領著一群衙役,萬分緊張地往來巡邏在自正陽門至紫禁城的各處街道上,每當發現有任何哪怕隻是一丁點不順眼的地方,就用手一指,不迭聲地催促著手下的衙役或軍校迅速前去糾正。不用說,在這種空前嚴格的防範措施彈壓下,絕大多數的居民都隻能躲在自己的屋子裏,不敢露頭出來親眼目睹這幾十年難遇一次的盛況。即便是最愛湊熱鬧的那些市井混混,由於今日所看到的一切,將會成為他們在許多天乃至許多年之後向別人吹噓的資本,無論如何也舍不得放過這樣大開眼界的機會。但是,他們也隻能規規矩矩地守在街口的木柵欄後麵,探頭探腦地往外張望。當然,還有一些得到應天巡撫衙門特許的人家--主要是臨街居住的官紳之家--能穿戴一新地走出家門,忙著在門前設案焚香,等到聖駕經過之時,他們將跪拜行禮,以表達南京近百萬居民對皇上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