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窺測聖意(2 / 2)

至於內閣學士、六部九卿等朝廷輔弼重臣的遴選任用,不但要吏部提出奏議,還需要經過廷推公議,即由勳臣顯貴、部院大臣及六科給事中等要害官員集體投票表決,以得票多寡排序,將得票多的幾個人選上呈禦覽,由皇上從中選出中意之人。對於推舉出來的候選人,皇上若無明確意向,便會采用抽簽的方式,即將各人姓名放在金瓶之中,隨便抓出一兩個來。這麼做貌似荒謬,卻有兩大好處:一來能彰顯皇上公平無私,避免招致“任人唯親”的攻訐;二來等若將選擇權交給了老天,那些候選人無論如何見獵心喜、誌在必得,都得各安天命,未被抽中之人,也隻能怪自己上輩子修的善緣還不夠,卻怪不到皇上或是旁人。皇上青睞的人若不在廷推公議的名單之中,皇上也隻能下旨責令重新推舉,而不能徑直指定人選。

不過,這種頗具民主特色的官員選拔任用製度,到了嘉靖一朝,再次被踐踏無餘。概因嘉靖皇帝即位之初便與朝臣鬧起了“禮儀之爭”,當是之時,大多數朝臣惟內閣首輔楊廷和的馬首是瞻,根本不把年僅十幾歲的皇帝放在眼裏。幾千京官之中,惟有新科進士張熜上疏支持皇上給本生父母上尊號,立刻就被吏部遠遠打發到了南京任職。嘉靖皇帝苦於孤立無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發中旨將張熜、桂萼、方獻夫等一批官秩低微、在南京或地方任職的“議禮派”官員調到京城,並在數年之內將他們相繼拔擢到部院大臣的高位,命其入閣執掌朝政。那些“議禮派”官員自然投桃報李,對皇帝言聽計從,不再有抗旨回駁之事發生。至此,無論是吏部銓選,還是廷推公議就都成了走過場。其後夏言、嚴嵩等人相繼入閣宣麻拜相,無不是嘉靖皇帝一言立決。經過了長達十幾年的禮儀之爭,朝野內外、官場士林都見識到了這位從外藩入繼大統的年輕皇帝的強橫,縱然對此議論紛紛,卻隻能暗自腹誹。

回到明朝之後,朱厚熜推行新政,觸犯了大多數勳臣顯貴、官紳士子的既得利益,遇到的阻力比嘉靖皇帝當初給父母上尊號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也就船行舊路,按照嘉靖當年的一貫做法隨心所欲地授官任職。雖說是民主的一大倒退,更是諸多藩王宗親、勳臣顯貴反對新政、造逆倡亂的一大借口,卻對推行新政大有裨益。

嘉靖二十三年,高拱自營團軍監軍任上兼任了正四品巡城禦史,便是朱厚熜發中旨封授的。不過情形與以往那些傳奉官或是“議禮派”官員略有不同--當時城外有韃靼大軍圍困,城裏又發生了薛林義、陳以勤謀逆奪宮的奇慘禍變,除了自己欽命組建、由自己一手拔擢的三位親信文武官員高拱、俞大猷和戚繼光執掌的營團軍之外,朱厚熜誰也不敢相信,就將營團軍調入城中駐防,又命時任營團軍監軍的高拱兼上了五城兵馬司巡城禦史。其時京城叛亂初平,內閣及六部九卿各大衙門亂成了一鍋粥,諸多朝廷重臣不是被死傷於亂兵之手,便是有與薛、陳二逆勾結的嫌疑,事急從權,哪裏還顧得上按部就班地走那一整套的任命程序?也沒有事後補辦手續的道理。

雖說在那場事關大明生死存亡的大戰之中,營團軍戰功卓著,身為監軍的高拱被破格擢升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誠如高拱方才所言,仍有不少人或許是迂闊守舊不思變通,更或許是眼紅高拱年紀輕輕便榮膺高位,暗中攻訐他幸進得官,令傲氣自負的高拱好不氣惱憤懣,更成了他的一大心病。可惜平日行走禦前,忙於政務,又無人可以傾訴,隻能一直鬱結於心。今日恩師說到舉薦他升任應天巡撫一事,他就忍不住在恩師麵前大倒起苦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