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內外兩相(1 / 2)

沉默了一陣子,朱厚熜意興闌珊地擺了擺手,說:“既然嚴閣老這麼說,此事就以後再議。朕乏了,你們該幹什麼幹什麼去吧。肅卿,你幫朕送送夏閣老;呂芳,你幫朕送送嚴閣老。”

在場諸人都是一怔:皇上一向心誌堅定,打定主意要幹的事情從來不輕言放棄。當初為了給父母上尊號,和群臣一鬧十幾年;為了推行新政,縱然天下大亂蜂起、半壁江山易色,也矢誌不改初衷。今天卻又為何如此虛心納諫,上諭都草擬好了,竟因為嚴嵩的幾句話就擱下了?

更讓他們奇怪的是,皇上向來厭惡繁文縟節,召見內閣輔臣議事,從來沒有迎來送往的先例,為何今日卻指名讓高拱和呂芳送兩位閣老?

皇上不再強迫自己承旨,令嚴嵩暗自鬆了口氣,心中卻還在忐忑不安,不知皇上會否因此生氣,原本答應讓嚴世蕃兼任應天巡撫的承諾也不作數了。高拱當日聆聽了皇上關於治政首重安民的一番宏論,已經打心底裏接受了這個觀點,對朱厚熜礙於朝臣的反對,暫時擱置恢複登聞鼓之製的決定不無失望。夏言事不關己,皇上也沒有指名問到頭上,自然對此不置可否,依然麵如止水。惟有呂芳,聽皇上這麼說之後,眼睛驟然一亮,隨即便低頭應道:“奴婢遵旨。”

眾人拜辭君父,出了東暖閣。兩位閣老的抬輿一直等候在乾清門外,呂芳就請兩位閣老上抬輿。嚴嵩哪裏敢自己乘坐抬輿,卻讓呂芳步行相送?誠惶誠恐地遜謝半天,呂芳這才不再執意請嚴嵩上抬輿,躬身請嚴嵩先行,自己落後半步,朝外走去。夏言一向瞧不起閹寺宦奴,略一拱手算是道別,就在高拱的護持下登上抬輿,揚長而去。

紫禁城由裏及外分為三大塊,最裏麵那一塊是乾清門以內,有乾清宮、坤寧宮等多處宮殿,是皇上和後妃的私寢之地,算是禁宮,外臣非奉旨不得入內,奉旨見駕也有專門的太監引路,不得隨意亂竄;中間一塊是乾清宮從乾清門到會極門之間的這一部分,有宏偉壯闊的會極、中極、太極三大殿,是舉辦朝會等一應禮儀大典和皇上召見外臣的地方,兩旁還修有一排排的廂房,是內廷二十四衙門的值房;從會極門到午門之間,是最外麵的那一塊,內閣和六科廊在此辦公。呂芳既然是奉旨相送,自然是要把嚴嵩從乾清門一直送到內閣值房才能回去向皇上複命。

大內深宮,高牆林立,嚴嵩和呂芳兩人走到中極殿附近,夏言的抬輿已經消失在宮門之外。一直沒有說話的呂芳突然站住了,吩咐引路的內侍:“你去交代中極殿管事牌子,開一間耳房,咱家要與嚴閣老說話。”

內侍一溜煙地跑了,過不多時就聽到開門的聲音。呂芳朝嚴嵩一拱手:“嚴閣老,請移尊步。”

明太祖朱元璋有鑒於漢唐宦官禍國亂政,製定了極其嚴格的管束製度,,對太監施加限製。為了防備內外勾結要挾皇權,內廷二十四衙門的掌印太監與外朝內閣學士、六部九卿等輔弼重臣絕不允許私自見麵。皇上有旨到內閣,有專門的傳旨太監;有事召見大臣,有專門的領路中官,這是從太祖高皇帝洪武年間便定下的鐵律。當然了,在經曆了一百多年數代皇帝之後,這些由朱元璋欽定的祖製不免日漸鬆弛,綱紀朽壞。內廷和外朝之間相互勾結之事已然成為常態,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外朝內閣首輔這兩大“權相”配合得怎麼樣,往往成為朝局是否動蕩的晴雨表。甚至出現有英宗正統一朝的王振、憲宗成化一朝的汪直、英宗弘治一朝的李廣到武宗正德一朝的劉瑾這樣的權閹巨宦,將外朝大臣揉捏得如麵團一般,連內閣首輔都不得不仰其鼻息而活,憑其好惡決定去留。不過,即便是這些權閹在位,礙於朱元璋的祖製鐵律,都隻是與外朝大臣暗中來往互為聲援,表麵上還要裝出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來掩人耳目。

到了嘉靖一朝,嘉靖皇帝對身邊太監約束甚嚴,內廷風氣為之一正。呂芳也一直恪守祖宗家法,從不逾雷池一步。所以,當他主動提出要和嚴嵩到中極殿耳房裏說話之時,嚴嵩心中不禁一凜,不知道一向恪守禮法家規的呂芳,何以會做出這等違製之事。但是,他卻不敢當麵拂了呂芳的麵子,隻得應道:“呂公公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