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激戰南洋(一)(1 / 2)

朱厚熜選擇李時珍中斷編撰《本草綱目》的千秋大業,讓他帶著醫療隊南下西洋,不外乎是他曾經受命前去因水災而爆發瘟疫的山東萊州主持防疫之事,有一定的防疫經驗。但這一安排令在座諸人無不為之動容:乖乖嚨得咚,太醫院的醫官隨軍遠征?還由如今正在雲貴山中“奉旨采藥”的太醫院醫正李時珍親自帶隊?

盡管官場上和京城百姓之中,都流傳著太醫院醫官的許多笑話,許多人還促狹地說,太醫院的藥方和翰林院的文章、武庫司的刀槍、太仆寺的茶湯堪稱國朝“四大假”,中看不中用。可是,再怎麼說,那些醫官畢竟都是經過層層推薦遴選、享有一時之譽的“禦醫”,論醫術當然遠非軍中醫護兵可比;而且,那些人平日眼高於頂,除了皇親國戚、勳臣顯貴,等閑人等萬難求得他們診脈開方,更遑論是軍中士卒。

至於太醫院醫正李時珍,先是以奇方怪藥治愈皇上的焦渴之症,從此便名動京華;後又因受賜金牌“奉旨采藥”而譽滿天下,被人視為一代國醫聖手,就連皇上對他也從來都是稱“先生”而不名。如今皇上派他率領諸多禦醫隨軍跨海遠征,為東海艦隊官兵及大明海外僑胞診病療傷,這份聖恩,何其之隆!戚繼光以下,東海艦隊諸將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幾難自已,連頌揚君父浩蕩天恩的話都無法說出來了……

就在東海艦隊諸位將領為皇上的浩蕩天恩而激動莫名,矢誌效死用命、盡忠報國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遠在萬裏之外的南洋海域黑煙彌漫,炮聲隆隆,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海戰。

兩側從大陸延伸而出的海角如同一對張開的臂膀,將南洋第一大港、呂宋國國都馬尼拉城及附近那片廣袤的海域攏在懷抱中。這就是曾經令大明王朝兵部侍郎、明軍總參謀長楊博為之動容的蘇比克灣,灣內最寬處有數百海裏,出口卻不足二十海裏。這場海戰就發生在蘇比克灣的出口之處。

交戰雙方似乎並不是一對實力相當的敵手--其中一方有五六十艘戰艦,幾乎都是清一色的五桅巨艦,船隻的規製也相差無幾,至少在一千五百料以上。每艘戰艦的艦首都昂然蹲踞著兩門火炮,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粗大的炮管不時噴射出陣陣火光,黑煙幾乎彌漫了整片海域,看他們軍艦上懸掛的軍旗,竟是佛朗機王國遠征軍艦隊。

而另一方就顯得寒磣了許多,他們隻有不到二十艘戰船,數量要比對方少了一多半;而且,除了一艘五桅戰艦之外,其他的十來艘船隻規格製式都不盡相同,但都是不足一千料的兩桅海船。

更要命的是,即便是這些兩桅快船,竟有一多半沒有火炮,另一半也隻有一門炮。可是,就連那可憐的一門火炮,無論射速還是威力都遠不及佛朗機海軍戰艦的火炮,隻能在敵艦的轟擊下有氣無力地進行還擊,拳頭大小的彈丸帶著尖厲的呼嘯聲噴出炮口,卻往往在離敵艦還有半裏之遙時就墜入海中。促狹地說,這種徒勞無功的炮擊與其說是還擊,倒不如說是為了給自己壯膽!

辛好,這一方僅有的那艘五桅戰艦的火炮要比佛朗機海軍戰艦犀利得多。兩門艦首主炮猛烈地轟擊著敵艦,掩護著己方那些兩桅快船且戰且退。佛朗機海軍戰艦似乎對他們的火炮十分忌憚,隻在遠處發炮,一時還不敢靠近上來,這才勉強支撐戰局沒有完全倒向敵人。

看到這艘外覆鐵皮的五桅戰艦,常走南洋海路的海商都知道,這是昔日大明海軍主力戰艦“揚威號”,如今是稱霸南洋海域的海盜集團--徐海船隊的旗艦,上麵裝有十四門大明海軍的製式火炮,盛傳是大明王朝皇帝夢得神授的禦製神龍炮,射速和射程自不待言,而且船首和船尾各安裝兩門,兩側船舷各安裝五門,能保證戰艦無論是前進還是轉帆後退,都能從各個角度射擊。就連那些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的佛朗機海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他們所見過的最先進的戰艦。

盡管擁有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戰艦,徐海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斤兩。佛朗機遠征軍艦隊光兩千料以上的大戰船就有五十多艘,一千料左右的戰船還有一百多艘。這樣的實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南洋諸國的水師,別說是自己這支隻有短短數年曆史的船隊,大概無論是哪國的海盜,見了他們隻有扯帆逃走的份。這還不算已與佛朗機人勾結在一起的呂宋國所擁有的那一百多艘戰船,雖然殘破不堪、式樣老舊,而且沒有火炮,隻有床弩和投石機,但是,用於近海巡邏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