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事涉國政(2 / 2)

隸屬於杭州府的諸暨,是個曆史悠久的縣份,它的得名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近世由於人口繁衍、貨殖日增,位於新安江北岸的老縣城已經容納不下,又在南岸新修築起了一塊新城,久而久之,南城的居民反而要比北城多了一倍有餘。不過,縣衙和多數公署仍舊集中在北城。朱厚熜原本打算先去縣衙,讓楊博以私人名義拜訪孫嘉新。雖說孫嘉新已被軟禁,但是,於公,楊博是兵部左堂、朝廷三品大員;於私,他是孫嘉新的同年,料想給那個署理縣令王順天大的膽子,也不敢阻撓。不過,進了諸暨縣境之後,他卻又改變了主意,吩咐眾人先去南城。以楊博之聰慧過人,當然能猜到皇上此舉是為了先聽取孫嘉新的官聲民瘼,以免先入為主,影響對丈田這件攸關大明社稷根基的國之大政的判斷,不由得對皇上如此精明心細而深感欽佩。

當日朱厚熜離開南京,一是為了保密,二是為了節省時間,三來也是鎮撫司出於安全考慮,反對皇上乘坐尋常官船,一行人便乘坐馬車。將近晌午時分,來到諸暨縣城。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而始,曆朝都很重視交通,水陸兩驛都十分發達,但水有水驛,陸有陸驛,車馬走的是陸驛,舟船才走水驛。他們的馬車沿著新安江岸邊的河堤馳來,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朱厚熜索性就從橫跨南北兩邊的通惠橋附近下了馬車,打發其他人留在原地等候,隻帶著楊博和鎮撫司大太保楊尚賢、三太保高振東、九太保謝宇翔四人,安步當車向南城走去。這一帶正當水陸交通的要衝,平日裏往來進出的人本來就不少,眼下正值晌午時分,更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倒是一派繁華安樂的景象。

時近九月,暑熱未消,走不多時,眾人就都是一身汗,遠遠瞅見前麵有個茶亭,朱厚熜便說要到那裏吃碗茶歇歇涼。曾經護衛皇上自北京千裏南下至蘇鬆二府再到揚州的鎮撫司三位太保已是見怪不驚,初次隨同聖駕微服出巡的楊博見皇上如此不拘小節,心中暗自驚歎不已,更覺不合天子禮製,卻又不敢犯顏抗諫,隻得亦步亦趨,跟著皇上來到那個看著十分簡陋、隻供行商腳夫歇腳解渴、尋常有身份的官紳士子都不願意屈尊就坐的小茶亭。

更讓楊博驚詫的還在後麵--進了茶亭,朱厚熜隨意地揚起寬幅袍袖,在凳子上拂了一拂,也不管是否拂去了上麵的塵土,就一屁股坐了下來,揚聲叫道:“老板,來五碗涼茶!”

“來嘍!”店家應了一聲,抬頭卻見來人是五位身穿薄綢長衫的士人,忙陪著笑臉說:“列位相公,小人這破地方可沒什麼好茶……”

“知道!要喝好茶,我們也就不上你這裏來了!再說了,口渴的緊,誰還顧得上好茶粗茶!”朱厚熜笑道:“你這店家忒多嘴,總不成要把上門的生意往外攆吧?”

那位店家慌忙一手拎著一隻銅壺,一手在懷裏挾著五隻粗瓷大碗,逐一拜放在朱厚熜等人的麵前,大概是生怕這幾位難得光臨的“相公”嫌碗不幹淨,還特意拿了一塊抹布仔細地抹了又抹,然後一邊注水,一邊難為情地笑道:“小店實在簡陋,真真怠慢了列位相公了……”

楊博並非出身講究“食不厭精”的豪富之家,還曾在軍中任職,跟大頭兵一道吃過粗茶淡飯,對他來說,那五隻粗瓷大碗倒沒有什麼,惟是那店家用來抹碗的抹布,原本是白色,如今卻是灰裏泛黑的抹布讓他覺得分外膩歪。正要說話,卻見皇上已經端起了碗“咕嘟咕嘟”喝了一氣,剛到嘴邊的話立刻咽了回去,也跟著鎮撫司那三位太保爺一道,端起大碗。不過,他畢竟還念及自己讀書人的身份,隻是小口輕呷,不象其他四人那樣大口牛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