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善後之策(2 / 2)

按照封建禮法,現任官吏無論品秩,如遇父母至親亡故,都要開缺回籍守製三年。趙隱身為女婿,按說不必如此。但是,誠如楊博所言,於憲宗成化年間受封王爵,就藩湖廣常德的榮藩一直男丁單薄,如今三代單傳的榮親王朱載昀又身陷夷人之手,死生難測,一旦遭遇不測,若是皇上不忍心與自己同出憲宗一脈的榮藩香火斷絕,就得從就近的旁枝中另擇宗親子弟來承祧繼嗣。而且,已故榮王朱厚溜身死國難,朝廷已定議撥出國帑,為其在榮藩舊地常德修建衣冠塚,也的確需要人來結廬守孝。可是,在沒有得到榮親王朱載昀確切死訊之前,也不宜操之過急,擇人為已故榮王朱厚溜守製。那麼,趙隱這個女婿就是代行孝禮的不二人選。至於在哪裏守製,誰還會深究?再者說了,已故榮王朱厚溜殞身呂宋,去那裏守製也能說得過去嘛!

果然,朱厚熜聞言喜出望外:“不錯,不錯。百姓家有句俗話,一個女婿半個兒。他這個女婿為阿寶守製,理所應當,理所應當!”

本來,以自己的身份,楊博不宜對皇上如何處理宗親勳貴發表意見,他心裏也不免有些忐忑。不過,皇上毫不猶豫就全盤接受了自己的建議,他心中原有的那一絲擔憂蕩然無存,更對皇上從諫如流的仁君之風大為感動。不過,他卻沒有猜到,他提出的由趙隱以半子之身替已故榮王守製的建議,固然為左右為難的朱厚熜找到了向朝野上下做出交代的合適理由;但真正打動了朱厚熜的,卻是他最後所說的 “三年之後,或以原職起複,或改任他職,也就都能說得過去了。” 那句話

按照朝廷議定的總體戰略,平定南洋夷人之亂之後,要在南洋設立宣慰使司,統轄東南亞、南亞那些對大明王朝納貢稱臣的西番諸國。設立這個頂著“宣慰”之名,暗行殖民統治之實的宣慰使司的天才想法,當然是出於朱厚熜這個冒牌皇上的實用主義;可是,他卻狠狠地把自己給難住了--由誰來出任南洋宣慰欽使最合適?

大明王朝人才濟濟,拋開武將不說,絕大多數科甲正途出身的文官都把自己很當回事,也都覬覦內閣值房那幾把椅子,恨不得明天就接到上諭,將自己宣麻拜相,從此入讚中樞、柄國執政,成為輔佐皇上開創大明中興偉業的一代名相。可是,放眼大明數萬官員,內閣輔臣好找,這個未來出任南洋宣慰欽使的人選還真是不好遴選--

其一,西番諸國雖說都是大明藩屬之國,有所謂的“大國公卿等若小國君主”這樣的說法。可是,人家畢竟都是獨立國家,在本國本土那一畝三分地裏稱孤道寡的時間或許比大明朝開國的曆史都悠久,規格在那裏擺著,即便是出於外交禮節,也不能象烏斯藏宣慰使司那樣隨便派一個從三品的官員去做人家的太上皇,少說也得派個掛正二品尚書、都禦史銜的人,才不會讓人家覺得大明王朝有意在輕慢侮辱本國。但是,由童子試考秀才、鄉試考舉人、會試考進士,一路這麼考下來,能在而立之年撈到緋袍簪花、禦街誇官和赴瓊林宴的機會,都已經算是天才了;再按照大明官場論資排輩的一貫作風,一路摸爬滾打,混到正二品少說也得二、三十年,所以,如今朝廷諸多二品大員之中,最年輕的也已經年近花甲。即便這些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是,讓這些胡子花白的老人家臨近退休,卻要拋妻別子,不遠萬裏去往南洋替大明王朝“宣慰”諸多藩屬之國,以朱厚熜之宅心仁厚,又於心何忍?

其二,自嘉靖二十四年平定江南叛亂之後,大明王朝已經把那些藩屬之國當成了本國獲罪藩王宗室的流放地,這些人雖說都被宗人府革名,趕出了朱明皇族,畢竟都有太祖血脈。別說是那些誠心歸順大明的藩屬之國不敢不禮尊他們;就算是朝廷派去的欽使,又怎麼敢真拿他們當尋常的貶官罪員來看?還是不能解決他們驕縱不法、欺淩當地官民的問題,遲早還會象阿寶和其他那些死於今次南洋劇變之中的藩王宗親一樣,引發國際爭端,陷大明王朝於尷尬境地……

還有其三,好容易穿越這麼一回,按照朱厚熜的設想,象其他穿越大大那樣稱霸地球一統宇內大概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少說也得將歐洲殖民者趕出亞洲,鞏固大明王朝的東亞封貢體係,為後世中國贏得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西番諸國便是抵禦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的第一道防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南洋宣慰欽使既要懂得軍事,更不能被那兩顆“牙”收買,使這道海外防線輕易被攻破,使日後的荷蘭那樣的彈丸小國都能萬裏迢迢趕來侵略中國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