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蘇加瓦蒂無言以對,趙隱點點頭:“在下明白了。那麼,在下倒要請教王爺,王爺身為王族長輩、國中碩勳,莫非就眼睜睜地看著傳承數百年之久的呂宋王國毀於一旦?百萬生民都做了夷狄禽獸的殉葬品?”
聽到大明欽使暗含威脅的話語,蘇加瓦蒂似乎看到了百年王城被大明軍隊的炮火轟為齏粉;王公大臣們淪為大明王朝的階下囚;呂宋百姓流離失所……
種種慘景讓他痛苦地閉上了眼睛,沉痛地歎道:“小王屢次苦苦勸諫國王陛下,但國王陛下一意孤行,小王也是萬般無奈啊……”
趙隱正色說道:“我朝聖天子睿智天縱、明見萬裏,深知呂宋乃我大明世代交好之邦,歲歲朝貢,絡繹不絕於道,兩國百姓也互通婚姻,親如一家。今次南洋之亂,一因夷狄逆天披猖,明犯天朝盛威;二因彼國國主拉坎都拉鬼迷心竅,背棄世代兄弟之盟,是故才有目下貴我兩國手足相殘、兵連禍結之悲劇。在下受命宣慰呂宋,臨行拜辭王闕之時,皇上曾對在下說過,拉坎都拉罪無可恕,但呂宋百姓何辜之有?若能效法成祖文皇帝永樂年間三寶太監下西洋之舊事,亦不失為敬天法祖、寬待遠人之善舉。”
象是在無盡的黑暗之中發現了前方的一線光明一般;或者說是溺水的人在即將沉入海底之前終於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蘇加瓦蒂驟然眼前一亮,不顧禮儀地打斷了趙隱的話,追問道:“貴國皇帝真的這麼說?”
趙隱看了他一眼,沒有回答。
蘇加瓦蒂臉上微微有些發燙,似乎為自己的失禮而感到羞恥--畢竟談論的是敵國是否寬大對待本國,作為呂宋尊貴的王族成員,一則不該如此怯敵畏戰;二則不該如此操切。不過,明成祖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曾六度下西洋,宣天朝盛威,招萬國來朝,曆時近二十年,在南洋諸國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蘇加瓦蒂不知道明朝君臣所謂的“舊事”指的是什麼,又追問道:“不知貴國皇帝說的三寶太監下西洋舊事指的是什麼?”
趙隱淡淡地說:“當然是成祖文皇帝永樂九年,三寶太監第三次下西洋時的錫蘭(斯裏蘭卡)之事。”
聽著很平淡的一句話,卻立刻在蘇加瓦蒂的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他的整個身子都劇烈地顫抖起來--
原來,鄭和第三次下西洋,返回途中駐泊於錫蘭王國休整。時任錫蘭王的亞烈苦奈爾生性貪婪殘暴,不但與鄰邦不睦,屢起戰端;還時常縱兵搶劫過往使臣和海商。他見鄭和船隊載有許多珍稀寶物,便起了賊心,調集五萬兵士,包圍了鄭和船隊準備搶劫。可是,錫蘭王國十分落後,國中不產布帛,許多人常年裸體,惟以樹葉遮蔽下身,中國古代稱之為“裸形國”;兵士裝備的武器也不過是彎刀、弓箭、梭鏢而已,如何抵擋得住鄭和船隊隨行護衛的兩萬多名大明精兵強將?不到半日功夫,錫蘭王國軍隊就被殺得大敗,亞烈苦奈爾及其妻子、兒女連同國中大臣都被生擒活捉,押上寶船解送大明王朝,獻俘於明成祖朱棣闕下。明朝大臣們都主張將明犯天朝盛威的亞烈苦奈爾明正典刑,以儆效尤。明成祖朱棣卻以寬大為懷,赦免了他們的死罪;又考慮到錫蘭王國不可一日無君,便詢問錫蘭王公大臣,國中誰最賢良。錫蘭王公大臣們一致推薦亞烈苦奈爾的王叔邪把乃那。明成祖朱棣遂命禮部鑄造錫蘭國王金印,冊封邪把乃那為錫蘭王,與被俘的王公大臣一道送回錫蘭即位治國。而亞烈苦奈爾一家妻兒老小被扣留在中國,直至多年之後才被送回錫蘭頤養天年。
大明王朝懲戒了膽敢冒犯天朝盛威的錫蘭王國,卻不吞並其國,反而冊封該國王族為國王,還政於彼,海外諸多番國聞之,無不感懷大明王朝之寬仁大度,紛紛歸順天朝、賓服中國,在青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