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書生之見
看完俞大猷的奏疏,朱厚熜提起朱筆,毫不猶豫地在上麵畫了一個圈--別看在他穿越前身處的那個時空,那些高麗棒子舉國上下集體YY得不得了,先說端午節是他們的風俗,厚顏無恥地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然不顧屈原當年跳的是中國腹地的汨羅江,而不是他們的漢江;然後又說四大發明乃至中醫、漢字都是他們祖先的發明,還說華夏文明的起源--黃河文明也是從他們那裏傳過去的,恨不得要告訴全世界,地球都是他們祖先造的。其實,從古代朝鮮半島上的新羅、高麗王國到眼下的李氏王國,一直以來奉行的都是“事大主義”的外交政策,即便對大明王朝心有不滿,也不敢公開表露出來。更何況,按照總參謀部的建議,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即將調集禁軍第一軍及薊鎮、遼東兩大邊鎮精銳之師各一部先期秘密入朝,總計兵力不下五萬,統歸朝鮮宣慰欽使俞大猷指揮。這支強大的軍隊即將在朝鮮的白山黑水之間展開適應性訓練,如果朝鮮不能理解大明王朝維護東亞和平的殷殷苦心,大明王朝也不排除對他們實行臨時性的軍事管製的可能……
畢竟朝鮮是大明王朝最鐵杆的臣屬之國,更是日後出兵日本的後勤中轉基地,算得上是中朝兩國聯軍的大後方。大戰未起,他也不願意這麼做。但是,常言說得好,人無百年命,常懷千歲憂。既然老天爺讓他穿越到了這個異時空,他就必須承擔起這一重任,即使背負霸權主義的罵名也在所不惜!
更何況,霸權主義的罵名,他早就已經洗刷不掉了--自從推行嘉靖新政而始,朝野內外給他冠以“昏君”、“暴君”的罵聲就從未間斷過;當初派趙隱率軍事顧問團入朝整訓朝鮮軍隊,也有人罵他“以兵威淩人”、“妄加幹戈於友邦”。正所謂虱多不咬,債多不愁,聽到喇蛄叫,還能不種地了不成?
被朱厚熜留下的第三份奏折,是嚴世蕃草擬的提議在江南諸省官紳士子之家開展募捐活動,集資整修坤寧宮的奏疏。由於元宵節那天,朱厚熜欽點內閣學士徐階牽頭來承辦這件事情,這份奏疏就由徐階領銜上奏,但一看文筆,就知道一定是出於嚴世蕃的手筆。
盡管知道嚴世蕃是朝野公認的大貪官,他老爸嚴嵩能高居《明史》《奸臣傳》第一位,有一大半的“功勞”都要記在他的頭上;但是,朱厚熜還是不得不承認他的確卓有才幹,也最會揣摩自己的心意。他所草擬的這份奏疏,目的是為了向朝野內外昌明募捐為皇上修葺坤寧宮的重要意義,動員官紳士子出錢出物,卻並不直接破題,開篇以大段華麗的辭藻歌頌皇上上膺天命為九州之主,痛感國朝積弊至深,即位以來宵衣旰食、孜孜求治,並於嘉靖二十二年奮萬世之雄心,厲行嘉靖新政,開創中興偉業;繼而曆數了這些年裏朝廷推行富國強兵之新政所取得的諸多豐功偉績,如北虜誠心歸順、南倭銷聲匿跡等等;接著便痛斥投降夷狄的仇鸞,謀逆奪宮的薛林義、陳以勤乃至在江南謀逆倡亂的藩王宗親、勳臣顯貴們不能上體君憂,下舒民困,以致遭受天譴,身死族滅;最後得出結論:天佑大明,降下聖君治政安民,凡我大明臣子理應敬天忠君,值此聖君即位三十周年慶典之時,樂輸錢糧為皇上修葺宮殿,恭奉君父居有定所。
最難得的是,嚴世蕃的這份奏疏全然沒有其他朝廷公文那樣刻板生硬,通篇用典雅致、辭藻華麗,堪稱一篇四六對仗、文采絕佳的姘體妙文,不亞於當年他給他老爸捉刀代筆寫的那些敬天祈禱所用的青詞,讓心中一直對他存有一份戒心,也對生澀拗口的古文畏之如虎的朱厚熜讀來也如沐春風,心中暗自感慨:若不是這個家夥太貪,真可算是國家難得的棟梁之才,也算是朕的一位知音了……
不過,他還未看完這份奏疏,就聽到東暖閣門外有人通名求進:“微臣張居正恭請聖安。”
一連處理了李時珍和俞大猷的兩份密劄,而且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麻煩事兒,朱厚熜也略感到了一絲疲倦,便放下手中嚴世蕃的那份奏疏,揚聲說道:“是太嶽啊,進來吧!”
張居正走了進來,躬身施禮。朱厚熜注意到他的手中拿著一份奏折,神情也有些緊張,便知道一定是今日通政使司呈進的奏折之中,有什麼大事被自己疏露了發到禦前辦公廳秘書們先看,東暖閣外間當值的秘書們看過之後不敢作主,推舉張居正進來請示自己,便直截了當地說道:“有什麼事情?”
朱厚熜猜得不錯。張居正自嘉靖二十四年從南方潛逃進京之後,就被朱厚熜遴選到禦前供職,禦前辦公廳的十來個秘書之中,除了兩位協辦高拱、嚴世蕃,就數他的資格最老。加之高拱榮膺遠征軍監軍,如今正率軍在南洋作戰;嚴世蕃也升兼了應天巡撫,眼下正忙著募捐之事,也不能來東暖閣當值,他就成為了禦前辦公廳實際上的主事之人。但凡那些秘書們遇到棘手的事情,總是要推給他來奏陳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