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師夷之長(2 / 2)

張居正先是一怔,隨即便在心中暗自讚歎:這麼一來,既不會讓外臣猜到皇上到底屬意哪位皇子繼任儲君;又避免了讓某位皇子出閣講學而引起朝野內外的猜疑和非議,皇上真是睿智無雙且心細如發!

張居正可不知道,如此高明的作法,可不是朱厚熜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剽竊了另一個時空滿清王朝的作法,就連學堂的名字叫做“上書房”,也是他把人家的名字隻字不改地照搬了過來!

平心而論,撇開民族感情,朱厚熜還真是很欣賞滿清王朝的皇子教育培養和金匱建儲製度。

滿清王朝入主中原,各種禮儀製度都照搬明朝,後世史家都稱其為“清承明製”,視為博大精深的中原儒家文化對野蠻落後的關外遊牧民族的征服。殊不知,在封建專製製度中十分重要的皇權繼承製度上,滿清王朝進行了極其重大的、也是十分成功的修改,即是摒棄了封建王朝實行了幾千年、也得到儒家承認和推崇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皇權繼承製度。起初,滿清實行“八旗議政”製度,先皇駕崩,由誰即位由八旗旗主和眾親王、貝勒公推,既有遊牧民族各自為政的聯盟特色,又頗有大家夥兒共同打天下、一起坐天下的民主之風。到了康熙年間,由於受到漢族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皇權得到鞏固,“八旗議政”的舊製被廢止,改為不公開建立儲君,而是由皇帝和王公大臣密議確定由哪位皇子即位大寶之後,將寫有儲君名字的詔書密封於金匱之中,藏在乾清宮那塊“正大光明”的匾閣之後。皇帝駕崩之後,由臨終顧命大臣會同八旗王公大臣公開宣讀密詔,擁立新君即位。而遴選儲君的原則,除了皇帝的個人好惡之外,自然也要看皇子們的學識才幹。

清朝不象明朝那樣,隻注重太子的教育培養,對其他皇子卻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專門設立了上書房,嚴格教育培養所有的皇子。而且,清朝也不象明朝那樣,對除了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們象防賊一樣防著,絕對不允許他們幹預朝政。清朝的諸多皇子們成年之後,能有許多機會參與朝廷日常政務,充分施展自己的治國理政之能。這麼做,固然會帶來皇子們各自培植親信勢力、拉攏朝中大臣來爭奪儲君之位的問題,但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說,等若是讓諸多皇子們競聘上崗,能從激烈的奪嫡爭鬥中脫穎而出的皇子,即便不是天縱英才,至少也不會是昏聵無能之輩。這一點,從清朝早期到中期始終沒有出現過特別過分的昏君可以得到佐證,即便是清朝末年的那些傀儡皇帝,也至少不會是明朝的熹宗朱由校那樣的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文盲天子!

此外,對於朱厚熜來說,他雖然頂著嘉靖皇帝的名字,卻是半路接的班,自己一口氣生了那麼多的兒子,自然也不會樂意遵守長幼之序,把皇位傳給那個混蛋嘉靖的兒子。他之所以遲遲不另外冊封皇後,也不無這層考慮--能與“無嫡立長”的祖宗成法相抗衡的,惟有前一條祖宗成法“有嫡立嫡”,隻有打出這張牌,才能勉強讓頑固保守的文官集團接受。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眼下火候未到,切切不能為外人道也。

說真的,做出這個決定,他的心裏也不無愧疚。而且,在他自認為自己改變曆史的同時,卻驚恐地發現,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曆史所改變,真的成為了一位視天下為自家私產的封建專製君主……

好在他還能勉強找到一條理由來安慰自己:競聘上崗,總好過論資排輩,這是已經被後世曆史、包括改革開放所證明的有效辦法,就算是向滿清那個蠻夷民族學習好了。其實,我又何嚐想這麼做?可是,誰讓我穿越到了封建社會發展到了頂峰的明朝,沒有可能象上古時代堯舜禹那樣禪讓賢者繼承皇位;更沒有可能實行全民普選,隻能在自己的兒子中間矮子裏拔將軍。既然如此,盡可能地加強皇子教育,從中培養選拔出一位還算過得去的皇帝,也算是為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一大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