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謀私難成
古裏犒軍使者辛格達走後,徐海指著那四口裝滿了金銀珠寶的箱子,對羅龍文說:“羅大人,這些財物該如何處置?”
羅龍文輕笑一聲:“徐千戶,分兵之際,汪軍門便有明示,此次進軍,以貴部為主力;軍中諸事,也悉數聽命於徐千戶。下官怎敢隨意置喙?”
徐海心中有些不悅:誰不知道,汪軍門那些話,是說給暫時歸由我統禦的那三艘戰艦的官兵們聽的,你羅大人是自願請纓與我船隊西進印度洋,又何必拿汪軍門的話來搪塞我?還有,方才和辛格達晤談,一直是你羅大人說話,他臨走之時你隻字不提這些財物的事,我還當你早有打算,誰知道你卻要推到我的頭上來,這不是陷我徐海於尷尬難為之境地嗎?
不過,羅龍文的身份特殊,連昔日汪宗涵汪軍門都敬他三分,徐海也不好衝他發火,歎了口氣,說道:“羅大人,徐某不過是海寇出身,辱蒙聖恩,賜了個鎮撫司千戶之職,隻知道上陣廝殺,其他一概懵懂。還請羅大人多多指點。”
羅龍文一雙小眼睛射出兩道精光,死死地盯著徐海,說道:“徐千戶此言當真?”
徐海聽出他的口氣有所鬆動,忙說:“徐某行走江湖,從來都不打誑語。”
“好!徐千戶果然英雄豪氣,快人快語!”羅龍文讚了徐海一句,突然不再文縐縐地說大明官話,而是用徽州方言說起了大白話:“聽說徐千戶是徽州人氏?”
徐海對兩榜進士出身的文官一直有些許敬畏之心,更擔心羅龍文看不起自己這樣昔日曾下海為寇的粗魯軍漢,所以從未打問過羅龍文的籍貫,此刻聽他冒出了久違的家鄉話,心中又驚又喜,忙也用徽州話說道:“不錯,我是徽州愗溪人。羅大人是……”
“嗬嗬,我是安平鎮的,與愗溪不到十裏之遙。”羅龍文感慨道:“真是難得,竟能在萬裏海外遇到徽州同鄉……”
徐海也不勝感慨,說道:“羅大人……”
羅龍文擺了擺手:“你我既然是同鄉,就把什麼千戶、大人的官場俗稱通通收起來,直呼姓名即可。我的表字定生,敢問徐兄台甫?”
徐海尷尬地笑笑,說道:“我自幼家貧,沒有讀過什麼書,哪裏有什麼表字。不過,當年下海之前,我曾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得了個‘明山’的法名。定生兄稱我明山即可。”
羅龍文歎道:“明山兄經曆如此坎坷,難怪如此英雄了得!”
徐海謙遜地說道:“定生兄謬讚,明山愧不敢當。日後還請定生兄多多提攜。”
羅龍文笑道:“明山兄如今已受天恩特賜,許以鎮撫司千戶之職,是為皇家親衛,即便是戚繼光戚軍門、汪宗涵汪軍門,都不敢等閑視之。羅某不過是個掌管文書案牘諸事的經曆官,怎敢當得‘提攜’二字?不過呢……”
羅龍文停頓了一下,端起桌上的茶碗呷了一口,這才繼續說道:“既然是同鄉,有道是‘親不親,一鄉人’,明山兄有用得到羅某之處,羅某萬不能推卻。譬如今日一戰,全賴明山兄指揮若定,船隊諸多弟兄效死用命,遂有王師揚威異域,夷狄望風披靡,外番俯首請降之大勝,羅某是一定要據實上奏朝廷的。”
盡管自己如今已經算是朝廷命官,又是汪軍門選定的一軍主將,可以單獨領銜上報戰況,但是,自己表功,哪有羅龍文上奏更令人信服?徐海不勝感激,說道:“多謝定生兄高情厚誼,有定生兄生花妙筆,朝廷一定不會輕視今日古裏一戰,若能請下恩旨撫恤,徐某也算是對得起今日戰死的那三名弟兄了!”
羅龍文歎道:“咱們自家兄弟在此說話,並無亂耳之人,我就不妨暢所欲言。要說朝廷恩恤,自有定例,雖說當今聖上已經加增數倍,攏共算下來仍不過三五十兩銀子,又能夠弟兄們家眷子女幾年活命之需……”
徐海大概沒有想到羅龍文這位兩榜進士出身的官員也會在私底下非議朝政,不由得為之一怔,問道:“定生兄的意思是……”
羅龍文說:“若照我說嘛,那些財物原本是古裏小王送給你明山兄的,算不上國帑民財,亦非戰中繳獲所得,取之並不傷廉,不如拿來撫恤船隊戰歿或傷殘弟兄,也算是你明山兄的江湖道義。”
“這……”
聽到羅龍文說的如此懇切,徐海不禁有些猶豫了:定生兄說的不錯,弟兄們常年隨我漂泊海上,委實吃了許多苦頭,身死國難,隻得到那麼一點撫恤,也確實有點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