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起,大明王朝再次在江南諸省大力推行改稻為桑,如今浙江、南直隸兩省有近三分之一的稻田已經改種桑棉,尤其是浙江,桑田棉田已經占到了田畝數的一半以上,每年增產絲綢近五十萬匹、棉布三十萬匹。這些增產的絲綢棉布可不能當飯吃,如果全部由國內市場消化,勢必會引起價格暴跌,既會極大地損害桑農、棉農的利益;又會嚴重打擊剛剛蓬勃興起的江南絲織棉紡業,進而毀掉剛剛萌芽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因此,還是要大力拓展海外市場,發展對外貿易。
目前,大明的海外貿易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是陸路,即西出嘉峪關,經由西域諸國運到西亞,再轉運歐洲。這條商道即是曆史上久負盛名的“絲綢之路”,曆時千年而不衰。不過,這條傳統商道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一是要穿越諸多氣候惡劣、盜賊橫行的沙漠戈壁,道途艱險,十去九不回,不少商人畏之如虎,不敢輕易冒險;二來西域小國林立,不少小國如吐魯番等,為了爭奪西域控製權而敵視大明王朝,時有阻隔商道之危險;三是走陸路隻能依照騾馬、駱駝輾轉運輸,耗費人力物力巨大,貨物的運輸成本更是居高不下,進而造成商品價格高企,影響了銷路。以賀蘭石為首的晉商於嘉靖二十八年奏請朝廷開放西北民市,也費盡千辛萬苦打通了西域商道之後,每年銷往西域的絲綢、茶葉依然無法占到大明王朝外銷商品的兩成便是明證。把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的希望寄托於“絲綢之路”,顯然不大現實。
唯一能解決以上諸多問題的,隻有依靠另外一條線路,即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遠洋貿易。與中國有傳統的海上貿易關係的國家,有日本、南洋諸國和波斯、印度等國。但是,無論是日本,還是南洋諸國,購買力都十分有限,加之大明王朝已經對南洋諸國大打出手,又即將興師伐倭,戰事一起,對日貿易勢必大受影響。而波斯、印度等國的海上商路又掌握在葡萄牙人手中,如今大明王朝要盡逐葡萄牙人勢力出亞洲,哪個不要命的葡萄牙海商還有膽子來做生意?此外,南洋戰火剛熄,大明王朝海軍尚未完全控製印度洋,大明海商也未必有膽量遠航波斯、印度,主動將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商品銷往那裏,就急需有人來填補葡萄牙人離去之後的空白。
經過大航海時代至今幾十年的爭鬥,阿拉伯人已經被葡萄牙人趕出亞洲,輕易不敢再涉足亞洲;能填補這一空白的,就非西班牙人莫屬!一來西班牙王國與葡萄牙王國為了搶奪海外殖民地而明爭暗鬥多年,他們並不懼怕葡萄牙人;二來他們有龐大的船隊和豐富的遠航經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有殖民美洲所獲得的不計其數的黃金白銀,國內盛行奢侈享樂之風,曾經讓羅馬貴族為之瘋狂的中國高檔絲綢、精美瓷器同樣會成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但能成為中國商品的一大市場,還能將中國商品推向整個歐洲!
從這兩個方麵來說,朱厚熜怎麼能夠,又怎麼舍得和西班牙人開啟戰端?!
注:教皇子午線--1493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發現新大陸的主權上發生糾紛,出身西班牙王室的教皇亞曆山大六世有意偏袒西班牙,接連頒布了《劃子午線為界》和《劃界以後》兩道訓諭,規定自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的“任何一島”的西部和南部100裏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出一條分界線,把位於線西的一切土地的所有權和發現權給予西班牙,剝奪了過去許多被前任教皇所承認的葡萄牙占有非洲發現土地的權利。葡萄牙因為不敢得罪在歐洲擁有至高無上權威的教皇,沒有向羅馬教廷提出抗議,而是向西班牙發出了戰爭威脅。西班牙迫於壓力,於1494年6月7日與葡萄牙簽訂了《托爾德西拉斯條約》,規定自佛得角以西370裏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線,將世界分成兩半,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教皇子午線,葡萄牙被賦予線東的壟斷權,西班牙得到線西的壟斷權,兩國可以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進行探險、貿易,宣布占領新領地。占著大航海時代先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據此瓜分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