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請君入甕(2 / 2)

這些年來,對於皇上用人,尤其是任用內閣輔弼重臣的種種安排,嚴嵩看得清清楚楚,無非就是利用他和夏言之間的矛盾,再拉進來一個徐階,使朝臣陷入黨爭之中,免得抬高內閣事權之後,大明王朝出現曹操那樣的權臣,領袖百官、架空皇權,把天家威福都奪了去。這也是千古不移之帝王馭臣之術,隻不過是當今聖上乃是古今罕有之明君聖主,又最是雄猜多疑,做得更加滴水不漏而已。同樣,對於栽培後進的種種安排,他也看得明明白白,仍是三黨之中各扶一人,繼續維持黨爭局麵,以利於人主居中掌控全局。因此,對於皇上分明答應讓兒子嚴世蕃入閣,卻還要拖延一段時間的作法,他也並不感到奇怪--夏言那個老匹夫的得意門生高拱時下正率軍遠征南洋,可謂立下了卓著功勳,待他班師回朝、獻俘闕下之日,便是入閣拜相之時。皇上萬萬不會在此之前,讓嚴世蕃入閣。反過來說,設若皇上有意讓高拱入讚中樞,嚴世蕃大概也能一同入閣。

想到這裏,嚴嵩心裏安定了下來,又見到兒子已經被皇上的話語撩撥的目露神光,似乎,便在心中慨歎一聲:也罷,自古富貴險中求,東樓既有心做一番事業,就讓他去闖一闖。隻要平安回來,以皇上九五之尊,開口便是金科玉律,想必不會食言而肥……

於是,嚴嵩說道:“若皇上聖意已決,要嚴世蕃以禮部侍郎銜出使異域,老臣願意辭去所兼禮部尚書之職,懇請皇上恩準。”

原來,縱觀國朝兩百年,從未有過父親做六部正堂而兒子做副手的先例,嚴嵩情知自己若不主動請辭,一定會招致朝野內外的頗多非議,與其被人攻訐不休,搞得狼狽不堪,不如主動加之自嘉靖二十六年,皇上抬高了內閣的事權,將日常政務大多交給內閣處置,如今內閣已完全淩駕於六部之上,對於他來說,兼不兼禮部尚書並不重要,甚至,他常年在內閣當值,不能到衙理事,卻還頂著尚書的頭銜,就要承擔一些具體部務的責任,因此,趁著這個機會,便向皇上提出了此議。

朱厚熜點頭說道:“嚴閣老所言甚是,東樓擢升禮部佐貳,你再兼任正堂確實就顯得不大合適了。朕準你辭了禮部尚書一職,專任內閣首揆。”

嚴嵩跪下,欠身說道:“老臣領旨謝恩。”

嚴氏父子告退而出之後,朱厚熜不禁得意地笑了起來:果然不出朕的所料,嚴氏父子還是眼熱於內閣輔臣之位,明明知道此行可能有危險,還是要去賭一把啊!

原來,決定與西班牙人和解之後,派誰出使就成為擺在朱厚熜麵前的一個難題。這個使者最重要的可不是蘇武的氣節,而是如何能巧妙地和西班牙人周旋,既能把已經發生的衝突糊弄過去,又能忽悠的西班牙人前來大明王朝做生意。派一個正人君子去,還真是辦不好這件差事……

直至看到徐海戰報之後有東海艦隊經曆官羅龍文一同署名,又想起了去年歲末,嚴世蕃曾經以羅龍文的密信構陷高拱收受徐海重賄,險些使“月之暗麵”絕密行動曝光天下,朱厚熜頓時豁然開朗:外交嘛,不就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嗎?若論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本事,放眼大明,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嚴嵩、嚴世蕃這對狼狽父子?有這本事,別在國內惹事添亂,給朕糊弄忽悠老外去!

當然了,這個時候去和西班牙人談判,一定會有風險。難說西班牙人懂不懂得“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道理。不過,如果嚴世蕃有去無回,也沒有什麼關係,就算他給大明王朝盡忠死節了,還能在青史上留下一筆,也好過他在曆史上被嘉靖皇帝給“哢嚓”了……

至於嚴嵩辭去禮部尚書一職,是朱厚熜的這一安排的一個副產品--禮部掌管文教諸事,每逢會試大比,禮部尚書通常都會被點為主考官,豈不是給嚴嵩拉幫結派、延攬天下英才大開方便之門。這個羅龍文就是一個例子,如果他不拜在嚴嵩門下,未嚐不是一位於國於民有用之才。可惜他人雖有才,心術卻不正,又誤上了嚴氏父子的賊船,日後隻怕難以大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