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回歸故國(1 / 2)

第八十九章 回歸故國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就在徐海船隊逞威印度洋,拔除葡萄牙人設在印度的殖民據點,降服柯枝、古裏等國家時,被嘉靖帝朱厚熜恩準回國的織田信長已經悄然潛回到了故國尾張。

八月中旬,他帶著家臣和“妹夫”朱厚熜送給他的三千名倭人戰俘自崇明島倭人戰俘營悄然登上大明海商汪直的船隊,踏上歸國行程,曆時月餘,於九月下旬終於抵達了日本堺港。

堺港又稱為堺市,地處近畿攝津、河內、和泉三國交界之處,自古便是富庶之地,早在鐮倉幕府時代,三國商人就雲集於此做買賣,商業氣氛十分濃厚,到了室町幕府時代,日漸成為日本國內一大商業中心;加之又瀕臨海灣,也是一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式微,各地大名群起爭雄,尤其是近畿之地,大名眾多,時常縱兵騷擾堺港,勒索財物。堺港商人就成立了聯合會,共同出資雇傭武士、浪人保護城市,最後通過每年向室町幕府敬獻為數不菲的財物,換來了幕府承認他們的自治權,成為一個由商人自治的城市,並日漸成為日本最大的商埠。來自日本各地和大明、朝鮮、琉球甚至西洋商人雲集於此,諸多商品琳琅滿目,小田園的刀鞘製造者、甲斐的塗料師等國內各行各業的工匠都在這裏開設店鋪,街上過往行人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類似這樣的自治城市,日本還有博多、平野兩地。尤其是博多,開埠建港的曆史遠比堺港久遠,從奈良時代開始便作為太宰府的港口,日本所派出的遣唐使都從那裏出發,去往中國學習禮儀文化;鐮倉幕府時代,是日本和中國宋朝貿易的中樞;室町幕府時代,仍是日本對中國明朝勘合貿易的第一大港。不過,博多遠離京都,一直被大內氏控製,又過分倚重於與明朝之間的海外貿易。因此,當約莫三十年前的嘉靖二年,因細川氏和大內氏爭相入貢明朝以求獨占獲利不菲的朝貢貿易,引發“爭貢之役”而導致明朝停止了日本的勘合貿易之後,博多便漸漸衰落了下來,被內外貿易並重的堺港所超越。這是閑話,略表即止。

汪直昔日下海為寇期間,主要在博多活動;如今轉而成為正當海商,又暗中承擔著皇上交付的秘密使命,與坐鎮日本的大明鎮撫司五太保張明遠等人商議之後,就選擇了臨近京都、各種消息都十分靈通的堺港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和大明對日情報網的總部。由於此地商民崇尚奢侈之風,又是自由商埠,汪直在此地修建的府邸極其豪華,在堺港提起明國海商五峰船主的大名,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織田信長此前曾兩次到過這個日本最大的商埠,一次是隨同父親進京奉公(注:指向朝廷進貢);還有一次便是被那幫來自大明的神秘武士從尾張誘拐、劫持到大明去之時,在這裏搭乘的船。堺港人口之稠密、市井之繁盛令他為之驚歎不已。可是,這一次回國,這種感覺卻一點都沒有了,覺得堺港也不過爾爾,既無法與大明朝留都南京相比,甚至還不如他曾到過的明朝對外開放口岸寧波、泉州。究其根源,當初兩次到堺港,他隻不過是一個生在尾張、足跡隻限於本州島的少年;此番回國,他卻已非當年吳下阿蒙。

象堺港這樣的自由市,到處充斥著各戰國大名派來的間諜,三千多人突然湧入,哪怕暗中受到和汪直有秘密交易的三好長慶的庇護,也一定會引起其他大名的關注,進而驚動已經成為天下人的今川義元。因此,織田信長和汪直商議,將整支隊伍分成了三批,第一批由他本人帶著“尾張三人眾”其他的兩位前田利家和丹羽長秀,還有那隻“猴子”豐臣秀吉等二十多人,先期趕回尾張;第二批,由柴田勝家和佐久間大學帶著那三百名火槍兵,假扮成替糧商把糧食從尾張運到堺港而後返回的農夫,在織田信長他們離開五天之後再出發;最後一批則是嘉靖帝朱厚熜賜給織田信長用以複國的那三千名倭人戰俘,由林佐渡、佐久見政盛等其他家臣們帶領,假扮成汪直雇傭運貨到各戰國的腳夫,分多路陸續潛回尾張。

今川義元已經成為天下人,無論是否心甘情願,近畿諸國的大名都遞交了向今川義元效忠的誓書,還送出了子女和家臣作為人質。如果被他們得知織田信長等人的真實身份,即便不會派人將他們抓獲或殺死去邀功請賞;也一定會報告今川義元。為了安全起見,織田信長等人扮成了到各地巡回演出的猿樂座(注)。正值秋收完畢,各地為了慶祝豐收,要舉辦許多慶典活動,往往都要邀請猿樂座前來助興。他們倒沒有引起沿途各戰國大名的注意。但由於一路上總要被人留下演出,耽擱了不少時間,等到了尾張,已經是該年的十一月底。